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从考古资料中看燕对辽东的经营

2022-05-06 19:50 《抚顺地方史概览》 肖景全 2078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随后周朝“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史记·鲁周公世家》)。召公奭作为周的同姓,其元子就封于燕,与周公子伯禽封鲁如出一辙。燕鲁呈犄角之势,藩屏宗周王朝。燕国的建立,不仅是周朝控制北方的销钥,也是中原文化向北方和...

从考古资料中看燕对辽东的经营 图1
燕长城遗址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随后周朝“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史记·鲁周公世家》)。召公奭作为周的同姓,其元子就封于燕,与周公子伯禽封鲁如出一辙。

  燕鲁呈犄角之势,藩屏宗周王朝。燕国的建立,不仅是周朝控制北方的销钥,也是中原文化向北方和东北方广大地区传播的前驱。但由于处于北方戎狄民族之间,从西周一直到春秋时期,“燕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陋强国之间,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史记·燕召公世家》)。

  公元前312年,燕国第三十九代王燕昭王即位,他决意通过变法改革,使燕国强盛起来。燕昭王招贤纳士,图强变革,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使“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二)),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军事力量也大为增强。

  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秦、韩、赵、魏,共同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此战之后,燕国军威大振,不仅摆脱了齐从南方对燕的牵制危胁,而且为驱逐北方和东北方的东胡和古朝鲜,向辽东地区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约在公元前280年前后,燕昭王开始全力解决不断掳掠袭扰燕国的东胡问题。燕昭王任用曾在东胡做过人质,熟悉和了解东胡情况、颇受东胡信任的秦开为将,率领燕军,大举北上,长驱直人,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军乘势东进,进人到辽河以东之地。

  燕军东进到下辽河流域后,又“度辽东而攻朝鲜”(《盐铁论·伐功)),驱逐了骄虐扰燕的古朝鲜势力,“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魏略》)。燕在新开拓的地方“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同时又修筑了“自造阳至襄平”的燕国北部长城,以防御东胡、古朝鲜以及其他少数族的继续袭扰。

  近年来的考古材料证明,燕辽东长城走向,是自阜新的彰武向东,进人沈阳西北地区的法库、然后在铁岭市区南下,在铁岭南部的新台子镇复又进人沈阳,穿过该市东陵区抵达浑河北岸,再沿北岸东行进人抚顺境内,然后跨过浑河,沿抚顺西部李石寨经济开发区南行,在沈抚交界的抚顺县拉古乡、海浪乡进人本溪,经桓仁、宽甸抵鸭绿江边。

  在抚顺境内发现的燕长城墩台,连线分布,以土堆筑,在墩台附近,采集到许多外饰绳纹,内有布纹的筒瓦和外饰绳纹,内有方格纹、网纹、菱形纹的板瓦,还有盆、豆、釜、罐等陶器以及铁农具,反映了“介胄而耕耘,锄X而侯望”(《盐铁论·和亲》)的情景。燕辽东长城的修筑,对于维护长城以内的生产发展,社会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沟通长城内外各族的交往,促进落后民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郡县在辽东的设立,文化的交流和商业往来的频繁,促进了辽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考古所见,在辽东郡内,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埋葬习俗,基本上与内地差别不大。

  1983年,在辽阳市东太子河右岸新城村发现的两座战国木椁墓,出士了陶壶、罐,铜鼎、鉴、钵、盆、锅、灯、镜,以及木车、马、俑、瑟、鼓、漆盒、扇柄等器物,对于了解当时辽东郡内显贵的葬俗十分重要。

  1957年在抚顺莲花堡的燕国村落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房基址和灰沟,出士了大批具有典型中原地区特征的陶器、货币,特别是出土的80多件铁农具,从挖沟掘士的镐、垦荒开地的锤,到中耕铲草的锄和收割庄稼的刀,应有尽有,这些当时东北亚地区最为先进的生产工具的发现,表明燕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当时是十分发达的。

  1959年在沈阳南市热闹路发现的燕国墓葬,出土了陶X 、鼎、盘等,组合关系和陶器形制均属典型的燕文化,其时代相当于战国中期,说明在这时燕文化已经进人到辽宁腹地。近些年在燕国辽东长城沿线附近的法库县叶茂台镇、铁岭新台子镇、沈阳故宫与沈河区公安分局、抚顺开发区大南乡、抚顺县拉古乡、海浪乡、本溪市高台子镇威宁、桓仁四道河子乡抽水洞、宽甸步达远乡、凤城凤山乡等遗址和城址中出土的建筑材料、生活器皿,与中原地区毫无二致。同时,在长城内外出土了许多燕国布币、刀币、一化钱,以及赵、韩、齐、魏等国购货币,这种作为等价交换物的金属货币的大量发现,标志着辽东地区的商品经济已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燕国辟地辽东之前,居于此地的少数族早已与燕国开始接触,接受着先进的燕文化的熏陶。在燕对辽东统治经营的近百年中,长城沿线的少数族,加快了接受燕文化的步伐,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在抚顺的清原和新宾满族自治县境内的许多铁器时代遗址中,出士有许多夹砂灰陶器,器形有高柄豆、矮圈足豆、岔、罐、钵等,环耳和三角环耳极富特色,高柄豆上往往有剔刺纹,个别有镂孔。石器为琢磨兼制的棒状石斧、半月形双孔石刀和石镰。

  从整个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分析,与典型的燕文化判然有别,是当地少数族的文化遗址,但在这些遗址中,也可以发现燕文化的影子,例如高柄豆和矮圈足豆,显然与燕的影响有关。另外,在这些遗址中,往往伴出有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铁制农具,如新宾木奇镇赵家遗址,清原夏家堡乡扬水林子遗址和英额门大林子遗址即是这类遗址的代表。

  同类的文化遗址在铁岭市的开原、西丰以及吉林省的集安、通化和辽源等地也有发现。另外,在昌图县长发乡白家村发现的战国汉代窖藏,有铁锤、中原式铜剑和辽东地区习见的青铜短剑共存一处的现象。在本溪小市镇张家堡子战国墓中,也有当地少数族的陶器与燕国刀币共存一墓的现象。在凤城刘家堡子战国瓮棺墓中,也发现了典型的战国绳纹灰陶罐与陀螺形陶器套合在一起成为瓮棺的情况,陀螺形陶器显系当地少数族所用之物。

  辽东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燕对辽东的经营,使各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经济文化的联系密不可分,“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为后来的秦汉统一中国,奠定了文化和政治基础。(肖景全)

该文章所属专题:肖景全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燕国  考古图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