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清朝初期汉军及其牛录探源(5)

2012-11-11 10:49 《满族研究》(沈阳)2007年1期 滕绍箴 14541
本文旨在研究清初汉军八旗的诸多疑难问题。认为努尔哈赤时期汉族官兵多是“随旗”行走,随旗汉人与旗人不应混淆。入旗汉人载体是包衣等内牛录,对16个外牛录提出质疑;认定六甲喇诞生于天聪朝,是旧汉兵组织。汉军旗诞生时间不是天聪五年,是天聪八年;汉军八旗及其牛录制度的完善化是崇德七年;“三顺王”与续顺公所部“归并”汉军旗,但当时未曾编组牛录……


  3. 汉军旗正名。

 

  汉军旗是在六甲喇基础上,经过扩编组织之后,成为正式“汉军”。这里所说的“汉军”并非单纯指汉人组成的军队,而是指加入旗籍的汉人军队。这个发展过程经过将近两年半时间。现在我们从六甲喇兵源、军队扩编开始研究。


  (1)旧汉兵。史称“总兵官额驸佟养性率旧汉兵”。所谓“旧汉兵”是六甲喇的基础兵源。他们来源于额驸佟养性、李永芳、石廷柱和包承先等家族和所部汉人,包括天聪三年永平等地投降的汉族大姓在内的汉人。“旧汉兵”的先驱是佟养性和李永芳的族属,朝鲜人说,李永芳的汉人为八旗“先锋”。太祖时期,佟、李两大额驸率领汉兵参战。天命六年八月,蟒古尔泰率领的“阵前攻战之四百汉人”和八年四月阿巴泰率领的“操炮汉兵八百”人,就是佟、李所部汉人,他们是“随旗行走”,并不是旗人。李永芳所部随满洲镶蓝旗,佟养性随满洲正蓝旗行走。当时称他们为“黑营”。如天命八年(1623年)二月十九日,出兵时“分编为白巴牙喇、红巴牙喇、黑营三队”。后来汉军“以黑色为旗帜”,就源于此。组编六甲喇时,以“旧汉兵”十丁抽一,即“十丁编兵一名”,共“新编汉兵马、步仅三千余”。这是六甲喇的军队基础,平均每甲喇有五百汉兵,加上总兵官“养性率兵五百”(35),这“仅三千余”的实际兵额至多有三千五百人。“旧汉兵”名称直到“汉军”名称正式宣布,才不见于史。如天聪五年八月初七日有“总兵官佟养性率旧汉兵”,这是“旧汉兵”首次出现。十月初九日有“旧汉兵全军”。十二日有“参将祝世昌率旧汉兵一千六百人”(步兵)。十一月初十日有“佟养性率旧汉兵”,十七日有“旧汉官”。天聪六年正月二十一日有“新、旧汉官皆列坐”。天聪七年正月初一日有“旧汉官额驸佟养性、石廷柱等。新汉官马光远、麻登云、祖泽润等”。这五个月主要出现的是“旧汉兵”和“旧汉官”。同时,也出现“新汉官”。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2)新汉兵。前文的“新编汉兵”是指“旧汉兵”团诞生的行为。现在所讲的“新汉兵”是指在六甲喇基础上新编入的大凌河投降的汉族官兵。大凌河投降官兵受到皇太极高度重视,进行过两次安置。开始时,将投降官员“分与各旗,每旗四员,暂行抚养”。天聪六年正月,皇太极考虑到“若归公中抚养,各官必受劳苦”,于是决定将各官“均分隶八旗”,所属汉民各“取之半”。这样,分隶正黄旗的是副将祖可法、祖泽润、祖泽洪男丁各50人,参将姜新、游击方一元各10人,姜奎2人,计172人。分隶镶黄旗的是副将韩大勋男丁50人,参将盛忠15人,游击李明时、陈变武、张怀良各10人,计95人。分隶正红旗的是副将刘天禄男丁50人、杨华征20人,参将张廉15人,游击吴奉成10人,计95人。分隶镶红旗的是副将孙定辽男丁50人,参将段学礼15人,游击涂应乾、刘武元各10人,计85人。分隶正蓝旗的是副将邓长春男丁40人、薛大湖20人,参将吴良辅15人,游击李一洪10人,计85人。分隶镶蓝旗的是副将张存仁男丁50人、陈邦选40人,参将高光辉15人,游击方献可10人,计115人。分隶镶白旗的是副将张洪谟男丁50人、李云40人,参将韩栋50人,游击刘良臣10人,计150人。分隶正白旗的是副将曹恭诚、裴国珍男丁各50人,参将刘士英15人,游击胡弘先10人,计125人。八旗总共副将15名,参将7名,游击9名,兵丁922名,分隶满洲八旗。这些分隶八旗的大凌河官兵,是随满洲旗行走,不是加入旗籍。


  天聪七年(1633年)正月,根据文馆汉官建议,从汉族官兵中“收选新、旧汉官备御及永平、大凌河炮手”,共计“二百余人”,皆“着落六家喇善知炮火将官备御定名管领”,即加入六甲喇为“新汉兵”(36)。大凌河官兵加入六甲喇的方式是,按户混编在“旧汉兵”中,以李永芳家族为例,嘉庆年间除本家族、亲戚、陪嫁公主人员、内务府及郡王府包衣等后裔外,值得注意的是有张七十等“三族,系民炮手入于旗下”。这是“旧汉兵”的重新组合,此外有“另户孔之璜一族,系大凌河人”(37)。显然,这是新、旧汉兵混编的证据。


  天聪七年(1633年)是皇太极抓紧健全六甲喇炮兵关键的一年,正月份刚补充“新汉兵”,七月份就命凡是满洲各户,“有汉人十丁者,授棉甲一”,总共有1580户各出一丁,“命旧汉军额真马光远统之”,以补充“旧甲喇之缺额者”。当时领导六甲喇的是“旧汉官额驸佟养性、石廷柱等,新汉官马光远、麻登云、祖泽润等”。至此,六甲喇汉兵额在原编“旧汉兵”的基础上,又经过两次充实,接近5300人(38)。


  (3)旧甲喇向固山旗演变。从旧汉兵旗经过一年半时间,过渡到汉军旗,是这新阶段的明显标志。天聪七年(1633年)正月十二日,出现“满洲八旗、蒙古二旗、旧汉兵一旗”,这个“旗”又叫“西乌里额驸之旗”。这是汉兵“旗”字首次出现。此后发生三点微妙的变化。一是旧汉兵的“兵”字改成“军”字。如“旧汉军额真石廷柱”、“旧汉军额真马光远”。二是“六甲喇”称作“旧甲喇”,即所谓“补旧甲喇之缺额者”,表明六甲喇组织将退出历史舞台。三是确立旗主。崇德二年四月二十二日,皇太极说:“固山额真者,乃该旗之主也”。上述“旧汉军额真石廷柱”、“旧汉军额真马光远”的提法,只承认他们是旧汉军的“额真”,并未承认他们是“固山”,不能算作旗主。天聪七年上半年,总兵官额驸佟养性病故前,即正月十二日宣布“旧汉兵一旗”,到八月二十八日,即经过近七个半月,授石廷柱为“旧汉军固山额真”。至此,“旧汉军旗”已经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汉军旗”。主要是它没有脱胎换骨,所谓“旧汉军”名称未变。譬如天聪七年十月初七日称:“旧汉人马、步军”;天聪八年正月初一日称:“旧汉兵”;十六日,皇太极虽然肯定汉人“另编一旗”,但三月十三日,仍称作“旧汉兵一旗”。直到当年五月初五日,皇太极才正式宣布:改“旧汉兵为汉军”,即“乌真超哈”(39)。此后“旧汉兵”称呼告别于史,再未出现。所谓“旧汉兵”与“汉军”有原则区别?因为它不是简单地改变名称问题,而是旗籍问题。所以,笼统地说汉军旗诞生,可定为天聪七年正月十二日或八月二十八日,但它有非旗籍“旧汉军”之嫌。科学而名副其实的汉军旗诞生在天聪八年五月初五日。应当注意的是这时的汉军旗大部分没有编牛录,两翼六甲喇仍是基本组织形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