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论清代满族四种社会群体的形成(下)

2012-11-27 08:59 《清前史研讨会》 赵展 2376
辽宁省的满族先人既有少数留守人员,又有拨回的大批驻防人员,两者结合构成一个社会群体,故称其为留守与驻防相结合的社会群体。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进关之际,以内大臣和洛会为盛京总管,其下设左右梅勒章京各1员,每旗满洲协领1员...

论清代满族四种社会群体的形成(下)

 

赵展

 

  (三)留守与驻防相结合的社会群体


  辽宁省的满族先人既有少数留守人员,又有拨回的大批驻防人员,两者结合构成一个社会群体,故称其为留守与驻防相结合的社会群体。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进关之际,以内大臣和洛会为盛京总管,其下设左右梅勒章京各1员,每旗满洲协领1员,章京4员,蒙古、汉军章京各1员,满、蒙、汉八旗兵丁784名,留守盛京。至于盛京各城留有多少官兵,尚未查到准确数字。据《清世祖实录》记载,在熊岳、锦州、宁远、凤凰城、兴京、义州、新城、牛庄、岫岩等城各设城守官,每城又设满洲章京1员,汉军章京1员。东京、盖州、耀州、海州、鞍山、广城,每城各设满洲章京1员,汉军章京1员,率兵驻防。据我推算,每城平均只有60人左右,若以13城计算,约有780兵丁。盛京与各城驻防兵丁数字相加,在辽河两岸驻防八旗兵1500多人,每家按5人计,总共8000多留守人员。他们除吃粮饷外,又分得了旗地,过着“半兵半农”的生活。


  总管和洛会为留守人员最高军政长官,他主要有二个任务,一是向关内输送兵丁和物资,以供给关内的需要;二是保卫“根本重地”的安全。由于他受到多尔衮的信任,第二年就调到关内,统率满、蒙八旗兵驻守西安。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三十日,“以梅勒章京叶克书为昂邦章京,镇守盛京”④。


  但是,在清军进关之后,辽河两岸一片荒凉,正如奉天府尹张尚贤疏云:“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当时朝鲜人闵鼎重也说,山海关外“同无人之境’,⑤。针对这种情况,清廷决定招民耕垦,给予月粮、种子和牛只。对招民的揽头授文武官职,并增设府、州、县等行政机构。招民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满族统治者惟恐民人占据祖宗发祥的根本重地,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便停止实行。尽管如此,为时已晚,辽河地区业已出现旗民杂居的局面。为了限制民人扩展土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划定旗民土地界限。随着民人大量涌人辽东地区,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货币经济对满族人的生活必然要有所冲击。


  清廷虽迁都北京,但祖陵仍留在故地,称为清三陵,即永陵、福陵和昭陵。既然如此,祖陵需要护卫、管理和祭祀。清顺治二年(1645年),福陵和昭陵各设总管1员,副管官各4员,八旗章京16员。清顺治八年(1651年)夏六月,设兴京、盛京守陵官。同年冬月,加陵山封号。清康熙九年(1670年),永陵也设总管1员,章京16员。三陵总管指挥兵丁和壮丁,常年守护、维修,并负责祭祀事宜。


  北京内务府在盛京设上三旗包在佐领3员,负责管理庄田、财产和差役等事务。


  根据大臣的建议,在盛京设立陪都,除吏部外,在盛京设五部,作为北京各部的下属机构。清顺治三年(1685年),始设户、礼、刑、工四曹,办理相关事务。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后,相继设立户、礼、刑、工四部,任命各部最高长官为侍郎,下设郎中、主事和笔贴式等官职。根据有关规定,盛京五部“俱系满缺,间用汉军、汉人,出自特简”(6)。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复置盛京兵部衙门。至此,盛京五部毕俱,直至清亡。


  盛京作为陪都的体制逐步确立起来,初归总管统辖,接着将总管改为昂邦章京。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昂邦章京为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后来,又改为镇守奉天等处将军,直到改制。


  由于盛京所留“旧满洲”为数不多,不得不补充“新满洲”充实防卫力量。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奉谕旨将新满洲副都统衔布克头、扎努喀三十一佐领管下人丁,连眷属共一万余口,俱著改住盛京,各随各牛录管理当差在案”⑦。第二年,盛京新满洲兵丁增加1450名。虽然清廷采取了这项措施,也未改变盛京兵力不足的局面。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议政王大臣会议:“盛京等处地方广阔,应请增兵防戍”⑧。根据这次会议的决定,第二年拨回大批满洲八旗兵,充实辽阳、熊岳、复州、岫岩、凤凰城等城防务,与原来的留守人员混住在一起,共同担任守城任务。此后,辽河两岸不断增加满洲八旗兵。清廷实行旗民分治,“编户则守牧治之;八旗则城守尉辖之”⑨。由于满洲八旗兵的留守人员与拨回的驻防人员,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形成带有地方色彩的社会群体。


  第一,长期以来,留守与驻防相结合的社会群体,除了二、八月操练外,其余时间在家务农,耕作分得的旗地,种植高梁、谷子、玉米、小豆、大麦、稗子、梗子等作物。他们吃杂粮,以当地出产的副食、蔬菜佐食。服饬“自与关内无甚殊”。居民无论是“四合套”、“走马门楼”,还是正房,带有厢房,或者只有正房,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正房对着大门之间有板壁,或者照门,正房西屋墙上供祖宗板。这是满族民居与汉族民居微有不同之处。


  第二,他们的语言变化规律是,先以满语作为交际工具,接着使用满汉双语,逐步向以汉语为主的方向发展,保留若干满语词汇,延续至今。


  第三,在陪都盛京及其所属驻防城,均建有官学和义学,八旗子弟便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们养成繁文缛礼的习俗。然而,对于民族承传的礼仪渐趋淡化,揖让之礼盛行起来。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代满族  社会群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