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唐代新城州
【唐代新城州】唐代,在地方行政建置制度上有较大改变,正式将汉代以来的州降级,与郡同列,增设道,以代替原有州的低位。在边疆地区设置总管府,总管府是军政合一性质的建置。《旧唐书·地理志》载:“高祖寿命指出,改郡为州,太守并称刺史。其缘边镇守及襟带之地置总管府,以统军戎。”至五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为五十道,没道置采访使,如刺史之职。又于边疆置节度经略,东北属平庐节度使,节度使府设在今山东青州,遥领东北地区。唐至德(756年)以后,东北地区改由幽州节度使节制。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将李勣平灭高句丽,收高句丽5部176城,户69.7万。这年十二月,在高句丽所辖地区设置9都督府,42州,100县。在今朝鲜半岛上的平壤设安东都护府,统辖各都督府和州、县。选拔高句丽民族中的优秀分子充当都督、刺史和县令,同汉人一起管理政务,由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任都护府都督。
这9个都督府、42个州、100县的名称,没有全部保留下来,特别是州、县一级机构不清,史不载,无从察考。已知都督府为新城州都督府(在今抚顺高尔山)、辽城州都督府(在今辽阳市区)、哥勿州都督府(在今集安城)、卫乐州都督府(在辉发河流域)、舍利州都督府(在黑龙江下游)、局素州都督府(地址不详)、越喜州都督府(在原苏联滨海境)、去旦州都督府(地址不详)和建安州都督府。在14个州中与抚顺地区有关的是南苏州与木底州。由于高句丽人的反抗与逃亡,安东都护府很快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安东都护府治所的变化。唐上元三年(676年)二月二十八日,从平壤迁到“辽东故城”(今辽阳市区)。紧接着于仪凤二年(677年)又迁至“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这样算来,安东都护府在今平壤驻9年。
在今辽阳驻1年。如此匆忙而连续搬迁,反映出当时斗争形势的紧张,唐对辽东控制能力的消弱。在唐灭高句丽的第三年(670年),由于吐番入侵,唐中央政府把薛仁贵抽调至西域,去征吐番,安东都护府失去了首脑,即或是派了他人,也没有薛仁贵的威望。同时,内地连年发生旱灾和霜灾。据史载,仅江南“婺州暴雨水汛,漂溺居民六百家”“冀州大雨,毁屋一万四千三百九十区,害田四千四百九十六顷”,朝廷没办法,只好“诏令任往诸州逐食”,京师粮食奇缺,因此“发九州大夫转运太仓栗入京”。
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软弱的唐高宗李冶昏头涨脑,他已经无力东顾了。唐安东都护府迁至新城以后,控制力量大大削弱,圣历元年(698年)六月三十日又把安东都护府降格为安东都督府。虽然继续统领各都督府和州、县,但府制与其他都督府同列,它的功能和威慑力量大大削弱。
(二)随着安东都护府治所的改变,领域相应缩小,放弃了鸭绿江以南之地以及今吉林省境内的部分府、州。当时的安东都督府主要管辖今吉林省南部和辽宁省东、南部地区。
(三)安东都护府性质的变化。一方面是“先有华人任官悉罢之”,把汉官全部免去,另一方面是派遣高丽贵族任都督和州刺史。在安东都护府搬迁新城的当年,把高句丽末代国王高藏请出,授予他辽东“以安余民”。后来发现高藏暗中与靺鞨勾结,企图谋反才罢去了他所有的任职。同年又启用盖苏文之子泉男生去“安抚辽东,招流民,平赋敛,罢力役”。泉男生到职不久,即于凤仪四年(679年)死去。在新城热热闹闹地为他举行了葬礼。垂拱三年(687年)又请来高藏的孙子宝元,封他为朝鲜郡王,后又加封左鸾应扬卫大将军、忠诚国王。尽管加封的头衔如此之多之高,但他并未就职。圣历二年(699年)“又授高藏之子德武为安东都督,以领本土”。
赵广庆先生
赵广庆(1935-2022),辽宁省阜新县人,蒙古族。曾任抚顺市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抚顺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抚顺市建委编辑室主任,《抚顺年鉴》编辑部主任、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赵广庆先生是抚顺市宣传文化系统有成就的领导人之一,常期以来,他在从事我市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抚顺史、清前史、辽东史、东北民族史研究,是知名的地方史研究专家。他先后撰写出版《抚顺通史》《抚顺史略》《抚顺城市建设史》《抚顺史研究》《抚顺百科大事典》《赫图阿拉》等8部专著。编辑出版《当代抚顺》《抚顺年鉴》等11部资料。在抚顺地方史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 上一篇:历史探寻:渤海国与抚顺
- 下一篇:汉族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情况
相关文章
-
03-02历史探寻:渤海国与抚顺
-
02-27抚顺,一座拥有7000余年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