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抚顺地区的山东移民问题(一)(5)
在招垦优厚条件下,“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这些穷苦农民,肩挑扁担,手提篮,或渡渤海,或越燕山,成群结队,携妻抱子到关东觅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曾参加地名普查。每到一地询问老者,祖籍何地?每每回答:“山东”或“小云南”。抚顺县有康西八沟村,十三户村民于康熙十八年从山东张家店一带,集体辗转到此落户,因此得村名康西(熙)。新宾县吴家堡村有村民126户,其中64户是从山东临淄而来。时间不一,情况各异。其中顺治朝来者26户,康熙初自动流入者7户,从辽东其他地方转来的山东人25户,光绪朝从山东来抚投亲者6户。清原县潘土门村有村民87户,其中有52户的原籍是山高密,占总户数的48%强。笔者在新宾县五道沟村调查八旬肖姓老者。他主动拿出谱书。文字苦枯涩,大意是祖籍山东莱阳,顺治初大水,瘟疫,祖父染疾而亡,父给地主扛活,两个姐姐沿村讨饭。又遇大水,生逢绝境,无奈投亲关东。起先推着独轮车,后转乘火车到抚顺山区。刚到时全家6口借住同乡家,每家轮住几天……。
当时,在山东大汉“闯关东”中有一些人是居无定所,不带家口,流动性极强。即农即工亦商。务农从不租佃田亩,或作长工,或打月帖。务商无商号,充当伙计,期满另寻它业。山东、关东往返不息,始无定所。
(2011.8)【图片均为资料图片,来自历史网】
5 下一页 |

赵广庆先生
赵广庆(1935-2022),辽宁省阜新县人,蒙古族。曾任抚顺市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抚顺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抚顺市建委编辑室主任,《抚顺年鉴》编辑部主任、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赵广庆先生是抚顺市宣传文化系统有成就的领导人之一,常期以来,他在从事我市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抚顺史、清前史、辽东史、东北民族史研究,是知名的地方史研究专家。他先后撰写出版《抚顺通史》《抚顺史略》《抚顺城市建设史》《抚顺史研究》《抚顺百科大事典》《赫图阿拉》等8部专著。编辑出版《当代抚顺》《抚顺年鉴》等11部资料。在抚顺地方史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 上一篇:“会元”的历史与传说
- 下一篇:抚顺近代城市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文章
-
10-10乾隆的诗《进柳条边》写于抚顺地区吗?
-
10-06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九站):洞穴文化遗存
-
10-03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八站):沈阳新乐遗址
-
10-02曹德全:“满洲”之名源于何处?
-
10-02清原南山城山城始建于何时?
-
08-18盘点抚顺历史上遭遇的几次大洪水
-
03-07村名“大泗水”中的“泗”字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