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曾慧:清入关前满族服饰刍议(2)

2014-11-15 11:38 中华文史网 曾慧 9971
满洲族简称满族,是女真族的后裔,他们长期居住在我国东北边疆,以从事狩猎和渔猎经济为主要生活方式。其先人在公元前16世纪初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但满族的名称是在明代末年(17世纪初年)才出现的。但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可上溯到...

  一、清入关前满族服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在满族入关以前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曾先后建立过许多部落组织,在这些部落组织中,其具体的服饰是否像中原王朝一样有严格的规定,形成制度化已不可得而闻,但是,我们从有关的文献材料中可以对入关前一定时期内满族的服饰进行勾勒和描述。


  早期满族的习俗,是女真族习俗的绵延。甚至直到进关以后,尽管是受到了许多汉族习俗的影响但在其主要方面,却仍是长期保持着,有些方面直到清代末期,依然如故。满族服饰就是其中之一。满族的衣着服饰,基本上是因袭女真族的《大金国志》卷39 记载:“好白衣、辫发垂肩”,又“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他们以“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撒”。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制定了一系列的服饰制度,这为后来入关后的服饰制度奠定了基础。清代的冠服制度,据《清史稿·舆服志》记载:“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这就是说,清代的冠服制度形成于崇德年间,成形于乾隆时期。因此,清入关前的冠服制度的发展变化,是清代冠服制度的基础。在这里。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和阐述:第一个阶段是努尔哈赤时期冠服制度的雏形;第二个阶段是皇太极时期,冠服制度的发展完善时期。

 

曾慧:清入关前满族服饰刍议 图1


  (一)    努尔哈赤时期:服饰制度的雏形


  朝鲜使臣申忠一于1595 年来到建州,他称努尔哈赤为“奴酋”,申忠一对努尔哈赤观察的很仔细,在他看来“奴酋不肥不瘦,躯干健壮,鼻直而大,面铁而长。头戴貂皮(帽) ,上防耳掩,防上钉象毛如拳许,又以人造莲花台,台上作人形,亦饰于象毛前。


  诸将所戴,亦一样矣。身穿五彩龙文天益,上长至膝,下长至足,皆裁剪貂皮以为缘饰。诸将亦有穿龙文衣,缘饰则或以貂,或以豹,或以水獭,或以山鼠皮。护项,以貂皮八、九令造作。腰系银入丝金带佩 巾、刀子、砺石、獐角一条等物。足纳鹿皮鞋,或黄色或黑色。胡俗皆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两条,辫结一垂。口髭亦留左右十余茎,余皆镊去。”① 在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清代早期贵族的服饰一目了然,从头到脚,从服到饰,从图案到服色,应有尽有,为后人了解当时的服饰情形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努尔哈赤此时的穿戴,很有特色,结合后来清朝皇帝的各种礼服衣、冠制度,我们可以看出,它是清代冠服制度的原始依据,即原型。


  后金冠服制的初定,是在天命年建元不久。在后金初期所使用的锦缎等面料,多是来源于与明王朝及朝鲜李氏王朝的互市中得来。为了改变后金无锦缎、丝绸的现状,他一方面“布告全国,为剿丝织缎,而饲养家蚕;为织布而种植棉花”,并强调养蚕织绵的重要性。1623 年,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服装面料的需要,努尔哈赤又决定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措施给与那些能织锦缎和补子的汉人工匠,以特殊的奖励。1623 年,都堂派遣73 人织蟒缎、纟由缎、补子。


  努尔哈赤看到所织的蟒缎、纟由缎、补子,嘉奖到:“于不产之地织此蟒缎、纟由缎、补子,乃至宝也。遂故封无妻之人,全给以妻,奴、衣、食,免其各项官差兵役就近养之。一年织蟒缎、纟由缎若干,多织则多赏,少织则少赏,按劳给赏。其各项官差兵役皆免之。再者,若有做金线、硫磺之人,当荐之,其人亦至宝也……今若有织蟒缎、纟由缎之人,即行派出,免其各项官差。”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服饰  抚顺历史  清朝服装  女真服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