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抚顺

文化抚顺

新宾寻访辽宁“最后的铁匠”

2013-01-27 13:56 辽宁日报 张松 潘恩战 2668
1982年,作家李杭育的名篇《最后一个渔佬儿》饮誉文坛,主人公福奎望江兴叹的落寂身影令世人慨叹。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人们却愈发困惑地发现,那些曾深深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曾令我们耳熟能详,几乎与我们的人性记忆融为一体的手艺与民俗却在慢慢地淡化并消亡,不可遏止、无法挽留。
转自《辽宁日报》2012.06.05
 
新宾寻访辽宁“最后的铁匠” 图1 
 
    1982年,作家李杭育的名篇《最后一个渔佬儿》饮誉文坛,主人公福奎望江兴叹的落寂身影令世人慨叹。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人们却愈发困惑地发现,那些曾深深根植于我们灵魂深处的,曾令我们耳熟能详,几乎与我们的人性记忆融为一体的手艺与民俗却在慢慢地淡化并消亡,不可遏止、无法挽留,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这林林总总的“最后一个”行将退出历史舞台前的一刻,留下一些以资纪念的文字与图片,让奔忙于日新月异世界里的人们,品咂消逝传统的淡然余香。 

    半个多世纪前,山东章丘有位叫徐福禄的铁匠为谋活路,和姐姐挑着“小挑”一道闯关东,落户清原,徐福禄成了当时清原一带最早的铁匠。去年,打了大半辈子铁的徐福禄在新宾刘家村过世,享年80岁,他的手艺由大儿子徐万祥(51岁)、三儿子徐万海(43岁)继承,在辽宁地界,老哥俩可以说是传统意义上的“最后的铁匠”了。

博物馆欲收购让铁匠很感伤

   “辽宁最后的铁匠”这一报道线索,是辽宁文物保护志愿者刘国壮提供给记者的。刘国壮有亲属家住新宾,与刘家村打铁的徐福禄一家多有往来。打铁是一项古老的行业,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艺,堪称“现代工业的前身”。

    徐家的打铁手艺是祖传的,但传到徐万祥、徐万海这辈却难以为继了,祖辈留下的手艺越发没市场、没需求,儿孙辈宁肯进城打工也不愿再仿效父辈,在炉火前苦耗岁月,被烟熏火燎。以前在徐家铁匠炉前排队等着钉马掌、修农具的络绎村民,如今被接连不断的摄影师、收藏家、文保工作者所取代。

    去年,定址沈阳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曾派人与徐万祥兄弟接洽,商量能否收购徐家铁匠铺,以“非物质保护遗产”的名目按原型复制,将铁匠铺整体搬迁到博物馆里去。徐万祥口头允诺,却没最后拍板。“没了铁匠铺,我还能干啥?”徐万祥的忧伤感喟牵带出内心复杂情思的千丝万缕。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辽宁  最后的铁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