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清太祖御用宝剑为明朝所赐(2)

2013-01-28 14:08 沈阳故宫博物院 李理 6245
作为我国仅存的两座完整的大型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有着悠久的历史。今年是沈阳故宫博物院建院85周年,该院评选出的十大镇馆之宝,其中一把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御用宝剑更被列为馆藏文物中的上品。

    该剑为典型的明剑样式,由钢、铜等金属复合制成。剑全长80.5厘米,刃长58.3厘米、宽3.1厘米,柄长19厘米、首宽8.3厘米,镡长3.2厘米、宽9.9厘米。剑为钢制双刃,但剑刃未开,应属象征意义的职官佩剑。剑柄为铜制,柄首呈海棠形,开光内錾有天官、鹿、鹤图案,柄中部嵌以黑牛角;剑镡为铜制,中间开光内錾有玉兔、云纹,镡两端似龙首形;剑鞘外包铜皮,有7道铜箍,中间两侧另包以鲨鱼皮,并镶嵌螭虎、镂空花卉鎏金铜片。从装饰图案看有“加官进禄”、“玉兔呈祥”等寓意。据实物观察,剑鞘上那个用铜片铸成的动物纹饰十分奇特,它与传统器物上的纹饰迥异。既非常见的夔龙、饕餮,也非龙形或蟠螭。该纹饰为正面俯卧状,两爪前伸,与下颏齐,圆眼平吻,头上有鬣,其前身宽大,后身与下肢成曲浪式龙蛇状。从形象上看,它应该是兽中之王虎的造型与神化灵兽龙的造型的复合体。该饰物头朝剑镡,尾向鞘梢,其头部最宽处为2厘米,通长8.8厘米。

    据博物馆的有关专家确定,这种合龙虎为一体的图案可称之为“龙虎纹”,其剑也可以称之为“龙虎纹宝剑”,应是明王朝晋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时的赏馈佩剑。沈阳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把宝剑,实属努尔哈赤之物,又颇具明代剑器风格,从龙虎合一的纹饰上看,这是龙虎将军剑,可以说是目前唯一发现的能证明明政府封努尔哈赤为龙虎将军的实物佐证。

历史背景
祖、父被误杀 结下积怨

    努尔哈赤出生于明辽东抚顺关外建州左卫苏克舒浒河部。他的父亲名为塔克世,祖父名为觉昌安,两人均是建州左卫的部落酋长,先后担任建州左卫的都指挥使,成为大明设于辽东边外少数民族地方的属臣。明朝末年,明政府为了更好统治东北地区,在这里修筑了著名的“柳条边”,边墙之内,为明朝统辖区,居民以汉族人为主。边墙之外,散居着以狩猎、游牧为生的女真人、鞑靼(蒙古)人。为防止这些少数民族袭扰明境,当时,明政府在边墙之外设有众多卫所,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任职,由其统辖本部族民,管理地方事务。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女真人主要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扈伦四部)和东海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族,三部之下又分为众多的小部落。由于女真部族处于原始社会晚期,诸部互不相属,形成“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且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的局面。而明朝政府正好利用少数民族间的矛盾和战争,或出兵予以支援,或派兵予以打击,削强助弱,使各部势力保持均衡,无法形成对抗明朝的合力。

    万历十一年(1583年),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发兵攻打建州左卫古勒城,在其麾下任职的觉昌安、塔克世父子随军同往,并进入城内劝降。不料,建州左卫另一城主尼堪外兰诱使古勒城主阿台开城后,明军即攻入城内屠戮,正在城内的觉昌安、塔克世父子为明兵误杀,双双遇害。努尔哈赤从此失去祖、父,并与明朝结下积怨。

    努尔哈赤在祖、父遇难后,向明廷提出承袭父职,最后被给予都督敕书,令袭都督指挥衔。从此,努尔哈赤成为大明的辽东守边之臣。是年五月,25岁的努尔哈赤以向尼堪外兰复仇的名义,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开始了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此后直到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在30余年的时间里,他对明朝始终俯首称臣,保持着大明边臣的身份,并多次到朝廷纳贡入觐。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太祖  御用宝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