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年,是从腊月里的期盼开始的(2)

2013-02-06 07:25 抚顺七千年 雅典 1322
或许是随着人生年轮的增加,存储在记忆空间里的往事都经过自然筛选和替换,永远留下的,是那些关于年的简单而快乐、幸福的印记。

  “洋鞭”、“磕头燎”就是小时候的年


  “洋鞭”就是今天的小鞭炮;“磕头燎”是放在灯笼里的小蜡烛。当时这两样小玩意在小男孩眼里就是年的象征。我至今也没搞懂“洋鞭”的“洋”是怎么来的。或许象“洋火”、“洋油”、“洋蜡”、“洋钉”一样,属于“洋”字辈,是洋人发明的东西。可是,中国是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啊?!“磕头燎”可能是较窄的地域性叫法,我的理解是“磕头”的功夫,小蜡烛就燃尽了,所以叫“磕头燎(了)”。


  农历二十八、九开始,手里拿着一大把高粱秸秆,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开始扎灯笼。有的在大人的指导下,展开想象和创意,构思自己喜欢的灯笼。有的扎“五星形”的,有的是“八角形”、“方形”的等等。扎好骨架之后,用红色或紫色的彩翎纸(一种很薄的彩纸)糊在外面,一只期盼已久的小灯笼就算完成了。然后在灯笼内部中心位置,插上只“磕头燎”蜡烛,心里美的不得了,盼着赶紧天黑好把灯笼点亮。

 

    记得有一年春节,为了展示扎好的小灯笼,急切的点着往外跑,刚出门,摔了个大跟头,小蜡烛毫不留情地迅速点燃彩纸,还没等跟小朋友显摆,手里就只剩下挑灯笼的木棍了。


  年是没有斥责、没有限制的节日


  年三十晚上,大人们包饺子,小伙伴们手提自制的灯笼,兜里装着“毛克”、零散的小“洋鞭”,在街上疯玩。冷了,就任意钻到谁家里暖和一下,大人们也乐于见到孩子们屋里屋外、嘻嘻哈哈地穿梭着。除夕晚上,没有大人的斥责,也没有任何限制,兜里的“毛克”也不分你我,没有了,到谁家都能抓上几把。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一种祥和。


  小时候过年除了小灯笼,还有两种灯记忆深刻。一种是大人们用纸糊的大灯笼,另一种是用水桶做的冰灯。


  临近过年,父亲要在院子中间竖起一根很长的灯笼杆,杆的顶尖绑上松树枝,用一根很长的绳子将灯笼吊在上面。三十晚上开始,整个村子一片红彤彤,小伙伴们会挨家比着,谁家的灯笼挂的高,谁家的灯笼亮。


  还有一种灯是借助“畏大罗”做成的。“畏大罗”这一词汇来源于俄罗斯,是一种上口大、底部小的锥圆形水桶。在水桶里装满水放在外面冻着,当靠近桶壁的水冻成一、二厘米厚的冰以后,拿到屋里“缓”冰,待冰壁与桶壁有了间隙,再将“畏大罗”拿到院子里倒扣,提起“畏大罗”,一支漂亮的冰灯就做成了。在里面放上洋蜡,照的院子里亮亮堂堂的。


  关于年的记忆,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碎片,将这些碎片串在一起,是一幅简单而又幸福的画面。小时候的年,物资匮乏但能品尝到丰盛;游戏单调但能体会到生活的丰富;虽简单,但快乐。

 

 

 

该文章所属专题:年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春节  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