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兰德迈:俺和雷锋的缘分
说起大名人来,俺和雷锋算是最有缘分的。
1963年,也就是雷锋因公殉职的第二年,俺小学二年级,曾经在清明节那天排着队唱着歌去北山为他扫墓,朦朦胧胧地记得他的名字用黑色的墨水写在一块木制的小小墓牌上,因为那一年毛泽东著名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发表,而俺们这个城市里在前一年就已经开展了学习雷锋的活动,这些活动的深刻意义对于处在人生和社会边缘的小学生来说,自然是不甚明了。那个烈士墓是在“新地号”的“义地”,一面向阳山坡上,散乱地分布着几个低矮的土坟。早春的阳光暖烘烘的,向阳山坡上的小草露出了一丛丛毛绒绒的丫尖。一大群十岁左右的孩子们纷纷说着一句当地民谣:“清明不脱棉袄,死了变小鸟;清明不脱棉裤,死了变小兔”,使整个为革命烈士扫墓的活动进行得有点儿不太严肃。
1964年修建雷锋纪念馆,俺和同学们曾经被学校组织起来去工地参加劳动。几乎所有的情节都模糊不清了,只有一个还清晰地留在脑海里。劳动间隙去用炕席围起来的厕所小便,身边有一个解放军也在小便,那是第一次明确地知道,原来解放军叔叔也要撒尿。
大约二十八九岁的时候,曾经和俺一起在抚钢工会系统画画的关大全大哥,被调到雷锋纪念馆担任馆长,在布置展馆的时候,曾经去看同行们画画。关大全大哥带着几分自豪地讲第一次改造以后的雷锋墓为什么是长方形和不是圆形,说中国的坟墓是圆形的,西方的坟墓是长方形的。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正在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
1984年单位分了房子,就在雷锋部队驻地和他担任过辅导员的雷锋中学附近。
1990年俺在市委组织部电教办公室当电视编导,第一部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片,主人公就是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片子叫《她从雷锋身边走来》,解说词被中共中央组织部编入优秀电视专题片解说词选集中。中央台的编辑王新建,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探索发现》栏目的制片人。
在干电视的十几年时间里,俺多次编导以本地地域文化为题材的电视片子,雷锋自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山峰;在2003年纪念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40周年时,俺受命编导了电视纪录片《以雷锋的名义》;2008年纪念题词45周年,俺奉命编导电视专题片《一个士兵和一座城市——抚顺市学雷锋45年纪实》,因此,走进雷锋纪念馆和雷锋生前所在团进而走近雷锋,也就成了俺比较频繁的采访活动之一。
俺曾经在拍摄雷锋的过程中,闲谈过以下个人观点。
雷锋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号召军民普遍学习的榜样,而他却只有22年短暂的生命,按照中国古老哲学中天人感应的学说来解释,实在是具有某种天意。六十年代初的中国,战乱刚刚过去十几年,国家政权还很新,经济上一穷二白,精神文化上也几乎一穷二白,几千年封建文化树立起来的做人样板,已经难以表达新时代的道德诉求,因此,树立自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榜样,便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的特点之一。
雷锋1958年从湖南来到鞍钢当工人,1960年当兵到了营口,1962年即以身殉职在执行任务的抚顺,这前后时间只有4年,却给后来的时代留下了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照片、那么大的影响力,确实值得思考。
俺在采访中发现,雷锋非常喜欢照相,这在那个时代的人中非常少见;雷锋非常喜欢写日记,尽管这些日记带着鲜明的豪言壮语、标语口号、朴素的爱憎观念甚至感恩情结等等时代印记,但是毕竟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雷锋非常乐于在公益事业和帮助他人中愉悦自己,在他做辅导员的两所学校和他的干妈张士贤老太太那里,俺都找到过明确的答案。这一切都在说明,雷锋对精神的追求大于对物质的追求,这就叫他平凡中的伟大经由简捷的途径找到了准确的答案。
芸芸众生,一些人喜欢物质层面的满足或享受;另一些人乐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愉悦即所谓仰望蓝天,雷锋属于后者,很多喜欢写作的人都属于后者,俺也具有这种倾向,因此俺才和雷锋有了如上所述的缘分罢?
(原载我的博客,2007年3月5日)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摄影师忆雷锋经典照拍摄过程
- 下一篇:我往雷锋手上画过画
相关文章
-
04-01我市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历程
-
03-31《龙凤旧事》之中学时代(续三)
-
03-30王尧:蜡纸刻写的《晨曦报》
-
03-291951年3月29日抚顺废除封建把头制度
-
03-28努尔哈赤修建的第一座城究竟叫什么名?
-
03-26不散的“雁群”
-
03-25抚顺劳动公园,永远的依恋
-
03-24王尧:流金岁月里的前苏联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