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清前史研究

清前史研究

辽东满族“氏族文化”初探(2)

2013-03-01 18:49 《清前史研究》第二期 张德玉 2406
国学大师周汝昌老先生在《丰润曹氏家族·序一》中,对“氏族文化”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中华文化大领域中,有一项分目,可以称之为‘氏族文化’。晋代的王谢风流,北朝的崔卢声望,诗文称道,人所共闻。如果对这一类...

一、拨回辽东的扈氏

 

《扈谱》载,扈什哈理氏一世祖尼卡达的四世孙赫塞之次子阐奇(又写作禅奇)生一子,名伯精(又写作柏精)直至十一世启光世袭罔替等内容,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和《盛京通志》(以下简称《通志》)中岳乐顺氏族的记载完全相同。《通谱》与《通志》所记尼卡达写作尼喀达,岳乐顺写作岳罗顺、岳勒顺,赫塞写作赫色,伯精写作柏精,阐奇写作禅奇,博奇图写作柏奇图等,三部书所记是一个氏族,毫无疑义。但《扈谱》与《通谱》《通志》所记之姓氏却大相径庭了。《扈谱》明确记载尼卡达的姓氏是“扈什哈理氏”,(又写作扈锡哈理、瑚锡哈理、祜什哈哩),而《通谱》与《通志》所记尼卡达的姓氏是兀札喇氏,这是什么道理呢?笔者在新宾、抚顺、沈阳、本溪等地的扈什哈理氏族中做社会调查时,扈氏(和关氏、启氏)都说不清楚,只推测雅吗善扈从世祖章皇帝进京登基,而将兀札喇氏改为扈什哈理氏,以取“扈从”之意。但为什么乾隆九年(1744年)修《通谱》时没有写为扈什哈理氏,而记为兀札喇氏呢?《扈谱》中有序言的谱单和《祭祀仪制书》纂于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这时并没有改回兀札喇氏,仍记为扈什哈理氏。另两份谱单修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也没有改回兀札喇氏。就是说,《扈谱》一直视本氏族为扈什哈理氏。《扈谱》、《通谱》和《通志》所记尼卡达氏族和氏族人物及功绩、世职等内容完全一致,说明三部书所记是一个氏族,却为什么在姓氏上不一致呢?二个姓氏的演变理由是什么呢?笔者在做满族社会历史田野调查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本氏族中有人在朝中做官,担心犯罪后诛族,而将家族中居于“故里”的本族改为他姓的,如本溪市北台街的瓜尔佳氏,清代有人在辽阳任城守尉的仍以瓜尔佳为氏,而其兄、弟各支在“故里”北台的富家村居住者则改为“代”姓,以“代”关姓,因而有“关代本一家”之语。还有同地的焉哲勒氏,在京城刑部任侍郎之支仍以焉哲勒为氏,而居故里的本族人则以“阿”为姓,因而有“焉(阎)阿不分家”之谚。扈什哈理氏是否也是这种情况呢?只有发现新的史料和田野调查新资料时,再做进一步的探讨了。

 

    《扈谱》的《序言》又记载:“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本族驻防京师,系满洲正红旗四甲喇。后官永陵,移坟墓于兴京界内之下夹河处(笔者注:即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的胜利村,解放前原名下夹河村,因与新宾县南与本溪县接壤的下夹河村同名而改今名)所因家焉。长、次二房俱驻防盛京,系正红旗头佐领,国语(满语)所谓达牛隶者也。三、四二房兴京驻防。”这段记述,介绍了扈氏“从龙入关”后,三世赫塞生五子,长子汉奇、次子阐奇、三子吗什泰、四子拉什泰、五子阿什泰,除五子阿什泰留驻北京,长、次、三、四子均于康熙初年拨回辽东,汉奇和阐奇驻防盛京(今沈阳),吗什泰和拉什泰驻防兴京(今新宾永陵)。《扈谱》中说“京师仍有同族,因地远人繁,未能悉入”。《扈谱》在咸丰八年(1858年)修纂时,是驻防兴京的三房和四房修的,而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续修时,才将驻防盛京(今沈阳)的长、次二房各修一单,从而形成为“一谱三单”。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辽东满族  氏族文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