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末浑河两岸满族的社会生活
略论明末浑河两岸满族的社会生活
张杰
后金天命六年( 1621),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攻占明朝以辽阳、沈阳为中心的浑河南北地区,随即将大部满族人迁移于此。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又将都城从辽阳移至位于浑河之北的沈阳城。满族从浑河山区迁移到浑河平原地区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本文拟从征战、农耕、文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征战
满族先世散居于浑河山区,常年的狩猎生活,形成了长骑射的民族传统。明末迁移到浑河平原地区的满族人,始终处于战争状态,在金、清政权控制区外,东南有朝鲜支持下的明军毛文龙部,西北是与明朝结盟的察哈尔蒙古,西南与明朝相峙于辽西战场。三面受敌的客观环境,使全体满族人必须随时披甲出征,“戮力行间,岂所乐为,亦出于不得已也。”
从满族迁入浑河平原地区之后,连年出征四处作战,已经成为满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小规模的战争时有发生,重大的战役也常年不断。对明朝方面:努尔哈赤时期有广宁之战与宁远之战,皇太极时期有五次人口之战与松、锦会战;与漠南蒙古:努尔哈赤时期有征喀尔喀五部之战,皇太极时期有四次亲征林丹汗之战;对朝鲜的战争;阿敏与皇太极先后两次进入朝鲜。这些大规模的战事,少则动用数万人,多则十几万人。如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发动的宁远之战,清崇德六年( 1641年)皇太极亲临前线的松、锦会战,可以说都是倾国而出,远远超过“三丁抽一”的出征规定。皇太极在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一次谕旨中说,“满洲竭力为国,有经百战者,有经四、五十战者”。可以说每个满族家庭,莫不如此。
常年的战争,使满族人民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代价,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红旗托格退牛录下,弯都里妻子告状说:“抢昌平时,我子阵亡,上边赏的人并我儿妇,并为本牛录毕牙禄占去,止剩我夫妻二人。及本牛录折屯,我贫苦无力,不能搬家,在发谈牛录屯居住一年后,往本牛录处来,丈夫饿死途中。”此外,战争还给满族人民带来沉重的物质负担。八旗兵出征作战时要自备行装、粮食、马匹,每逢出征,“有卖牛典衣,买马制装,家私荡然者”。即使不出征时,守堡巡边的任务也很繁重,如盖州地处边境,军士防守共有10处,不分昼夜冬夏,每日侦探缉逃,修墙浚壕,至夜复登域巡视。
上一页 1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豪爽率性的女真妇女
- 下一篇:阎崇年:浑河文明与满族贡献
相关文章
-
10-17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
-
10-13满族赵姓的起源
-
10-13饮酒喝茶都算高消费:努尔哈赤的生活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下)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上)
-
10-01明代初期建州女真的社会形态
-
10-01满族戏——“朱春”初探
-
09-29论清初满族由天命观向实践观的转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