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时平静走完百年人生路
2011年7月2日17时20分,原籍抚顺市的爱国进步人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离休干部王福时在北京的寓所突然逝世,平静的走完他那曲折而坎坷的百年人生路,享年101岁。
1911年11月26日,王福时生于抚顺北郊的莲岛湾村,受其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王卓然的影响,从小树立了爱国、正义、教育救国的思想,1928年,中学毕业的他只身到南京入其父的好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就读。学文习武,使他的爱国思想更加坚定。1931年入东北大学学习农学,九一八事变后,流亡进京的他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清华他学习社会学,与费孝通、钱伟长同窗,他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编印小报、组织论坛,呼吁全国民众奋起抗战。毕业后他参加了一二九运动,随后到《东方快报》当记者、报社印刷厂厂长,他翻译、出版了埃德加.斯诺报道介绍延安的文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1937年5月他陪同斯诺夫人到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共产党、红军的多位重要领导人,并撰写数十篇宣传共产党关于主张国共联合抗战的文章,连续两个月在《东方快报》上连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大量国统区爱国青年奔赴延安,客观上帮助红军壮大了队伍和力量。抗战期间,他参加东北救亡总会的南下宣传队,边宣传、边募捐,还创办了内外文化供应社,将有利于抗战的书报刊输送给重庆、延安,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他还在印度、美国办中文报刊和内外文化供应社,把抗战宣传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宣传扩大到国外。在多年的爱国活动中,他与许广平、范长江、乔冠华、黄华、刘尊棋等众多新闻界、文化界的知名人士结下深厚的友谊。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返回祖国,担任国际书店的副处长,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他二年不要国家分文工资,深受同志的敬佩。在反右和“文大”中他屡受打击迫害,精神和肉体都受到无情的摧残。尽管如此,他依然相信党,热爱伟大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粉碎四人帮后,他被安排在大百科出版社,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为大百科出版社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时刻关心故乡的发展,为故乡买电视机、钢琴,还发动亲人捐款,为故乡建图书馆,买图书。离休后,他勤奋于文史研究,为报刊撰写文章,传播爱国思想。他还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风云变化,坚持每天收听新闻广播。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生日,他听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联系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深感党的伟大,对祖国的未来更充满了信心。2日晚,他像往常一样专心致志地收听广播,17时20分他静静地闭上了眼睛,不发一点声响,当家人近前看时,他已停止了呼吸。
7月8日9时,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位亲友、生前友好汇集八宝山革命公墓,向他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抚顺也派代表前去吊唁。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抚顺市人民政府等许多单位和他的亲友送了花圈,密集摆放的花圈和络绎不绝的吊唁人群是对他一生爱国精神最有力的肯定,而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撰写的挽联“正直热情毕生追求真理,豁达乐观坦荡面对人生”这是对他一生德能学绩最生动、最全面的概括和评价。
爱国进步人士王福时永生!
相关文章
-
03-31九一八事变时全副武装的抚顺中学校的日本学生
-
03-03曾任辽宁省伪政府主席的新宾人徐箴
-
03-03出生于抚顺的“伪满”律师吕荣寰
-
03-03全面抗战前夕:为延安作“广告”的抚顺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