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氏族与部落(3)
瓮村位于今辽宁省桓仁县北五女山南麓。婆猪江(浑江)经此山东部南流,江两岸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宜于狩猎农牧。五女山顶部平阔,三面形势险峻,早在高句丽时代即建有山城,易守而难攻。李满住选择这样一处地点居住,并不是偶然的。
当时的女真部落,还不存在独立的军兵,部众平时从事狩猎,战时对外作战。这里所说的400余人,应是当时李满住直属部落中武装的丁壮。
女真部落组织的发展,不仅经历着各部落间的相互掠夺,而且还不断受到外部邻族的各种影响。南有明朝和朝鲜,北邻蒙古,对女真诸部来说,他们都是先进的大国,女真诸部可以通过和他们的货物交换而得到多方面的利益,但也不能不受这些强邻的控制和压迫。
明宣德八年(1433),猛哥帖木儿被七姓兀狄哈部人杀害,部落溃散,只存500余户,吾都里部的正常发展遇到了挫折。正统五年(1440),猛哥帖木儿异母弟凡察率余部从会宁西迁时,带走300余户,另有百余户留居当地。李满住部落南迁婆猪江流域后,内部奴隶制因素的发展逐渐酿成与朝鲜的矛盾冲突。同一年,朝鲜七路大军袭破建州卫居地,斩杀生擒500余口,李满住本人身负七创,妻子被害,所部流离四散,其余存者无几。⒂事后,建州卫有力酋长之一的沈吒纳奴使者告诉朝鲜边吏:“吾等居处人户三百五十也,除离散二百户,时居仅五十户也。”数年后,朝鲜方面的估计:“建州之众老弱妇女共五百余而正兵则不过二百余”。(16)建州女真受到严重的打击。
明正统二年(1437),朝鲜平安道都节制李蒇率兵三路再击建州卫,李满住既不能与朝鲜相抗,益形疲敝,被迫于翌年向浑河逃迁,部民流离失所,尤恐朝鲜相逼,终日窜居山谷,不得安业。同一时期,《朝鲜实录》载:(左卫)凡察、童仓(董山)等人“亦畏兀狄哈掳掠,又乏资财,将至饿死”⒄。防御外来侵扰的共同需要促使建州卫与建州左卫的凋散部落再度走向联合。正统五年(1440),建州左卫克服种种困难,在凡察、董山率领下迁来浑河上游苏子河,与李满住同住,部落的传统关系又有了新发展,标志着建州部落联合的初步形成。
两大部落的汇聚,为接纳外来人口壮大势力创造了条件。歧州卫(此为《朝鲜实录》名称,即《明实录》中寄住毛怜卫)、温下卫、斐山卫等部落陆续依附于建州女真。⒅人口激增,部落联合名义上的首领李满住管下1700余户,董山(充尚)、甫下土(凡察子)管下共600余户。⒆明成化十八年(1482)以后,李满住之孙达罕(完者秃)继为建州卫酋长,仍享有统理三卫的名义。建州女真部落间的联合有了新的发展。
关于建州女真诸部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两个特点:
第一,各部间的联合是平等的、暂时的关系。以实力较强的三个部落为核心,联合其他诸部。李满住的直属部落只有数百户,但兵力至少可联合左卫、右卫达三四千骑。⒇明成化十九年(1483),建州卫酋长李达罕子李多之哈入朝鲜,朝鲜官员向他询问建州女真详情,当问到“三卫所管军数几何”时,李多之哈回答:“两卫则各有所管,未知多少,但本卫具甲胄实军二千,其余甚多。”(21)诸部“各有所管”,李多之哈对他们的情况知之不详,才会如此作答。说明诸部平时独立行动,对外联合作战。成化八年(1472),李满住被朝鲜杀害,其子欲报父仇,请兵于左右卫酋长,被拒绝,(22)又说明对外的联合行动,必须征得各部的同意,各部间关系平等,并不能由某一方任意差遣。兀良哈是与朝鲜邻境的女真部落,即明政府所建的毛怜卫,其酋长赵三波、巨具、权赤在本卫大酋浪卜儿罕被朝鲜杀害后,转投建州左卫,“亦各率麾下,总计百五十余名……入寇义州时,但率麾下百五十余兵而已他人无与焉”。当时童仓(董山)纠结兵力多时可达上千,(23)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平时各自为政的小部落溱集而成的。以上情况表明,李满住的部落联盟,其实还只是部落间的松散联合,各部自行其是,大部落既无力左右小部落行动,小部落也没有听命于大部落的义务。联盟长只是召集行动,对各部落没有任何特权,因此还不存在选举及罢免的规定。
第二,联合由互通婚姻的部落组成,并建立起新的关系。氏族的外婚制与部落的内婚制,形成以亲属纽带相联结的集团。明代女真诸部伴随地域关系的扩展,跨越部落的婚姻已很普遍。“近境住居斡朵里、兀良哈,或昏媾或交亲于婆猪江野人者多矣。”(24)这里的“近境住居斡朵里、兀良哈”是指朝鲜边境的吾都里余部(左卫余部)与毛怜卫女真,“婆猪江野人”是指婆猪江流域的建州三卫女真,其中包括正统五年(1440)随凡察、董山叔侄迁走的那部分吾都里部民。这段记载表明:关系密切的建州女真三卫、毛怜女真之间都已是互为姻亲的部落。
如果说部落平民的婚姻因为受到社会环境的限制而仍以部落内婚为主要形式,(25)那么,部落酋长则更加经常地利用传统的婚姻关系以巩固部落之间的联合。下面试对互为姻亲的吾都里、胡里改两部的关系略作考察。
3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八旗的由来、发展与兴衰
- 下一篇:重走锡伯族西迁之路
相关文章
-
10-17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
-
10-13满族赵姓的起源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下)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上)
-
10-01满族戏——“朱春”初探
-
09-29论清初满族由天命观向实践观的转变和发展
-
09-27入关前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
09-26满族鸟崇拜及其对北方民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