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东北高跷(秧歌)浅探(2)

2013-04-21 07:30 辽宁省群众艺术馆 霍荭 1775
高跷(秧歌)归属于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地区也称“高跷秧歌”。它的基本表演形式,是舞者扮成各种人物,手持符合人物性格的各种道具,双足踩着木跷(带有脚踏装置的木棍,高者三、四尺,矮者尺余)而舞。表演形式有集体舞蹈的“大场”和几个人对舞的...

  辽阳出土东汉墓壁画《凤凰阁下百戏图》。图中百戏艺人载歌载舞,纷呈绝技。表演有:歌舞、旋盘、舞轮、跳丸、倒立、走兽、反弓等节目。反映了一千七百年前,辽东半岛歌舞、杂技的演出活动。东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都有汉、满、蒙古、回、朝等民族;辽宁、吉林还有锡伯族;黑龙江又有达翰尔、鄂伦春、赫哲、柯尔孜、鄂温克等民族。


  以东北的汉族民歌、舞蹈为主,融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后又吸收满族的莽式舞蹈、单鼓演唱等内容,发展而成东北大秧歌。(高跷即在其中)清代,东北是兴隆之地。经济繁荣发展,社会相对安宁康泰,朝廷为了宣扬盛事,安抚人民,极力提倡宗教,普建庙宇。清初,东北各地庙会风行,闹大秧歌亦随之盛行。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祭祀神灵,民间都闹大秧歌扭舞欢乐。清初《柳边纪略》有《上元曲》一诗:“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口儿簇拥过。”反映了当时农村闹秧歌的盛况。


  据《柳边纪略》又载:“上元夜,好事者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女人(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嘎击相对舞,而饰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文中说到的“参军”即“丑角”。此时,秧歌不但扮旦扮丑,手持圆木,且载歌载舞,有锣有鼓伴奏。应该说,此时的东北大秧歌业已发展成熟。东北秧歌是东北高跷(秧歌)的母体东北秧歌是东北高跷(秧歌)的母体。


  当东北秧歌成熟之时,高跷(秧歌)便孕育其中。(后来逐渐分离独立)东北高跷(秧歌)的特征是:扭(舞蹈)、唱(小帽)、逗(滑稽)、耍(杂技)、扮(扮相)。东北高跷(秧歌)亦是扮旦扮丑,手持彩棒,载歌载舞、锣鼓伴奏。秧歌模仿戏曲,渐有彩扮各种戏曲角色。如:扮《许仙借伞》人物,两旦扮青蛇、白蛇,身背双剑;扮丑扮仙,手拿扇子。扮《铁弓缘》人物,一彩旦扮老太婆,双手舞棒槌;后衬一男一女。扮《西游记》人物,有唐僧骑马,沙僧挑担,孙悟空舞棒,猪八戒背媳妇以及扮演八仙等等。除了这些固定角色外,秧歌队其他成员都是一个包头的和一个耍丑的组成“一幅架”,一对一对往下排,这些形式和手段均被高跷(秧歌)所运用。秧歌在庙宇、广场及村头、院落载歌载舞,走出各种场花,这与高跷(秧歌)均无不同之处。


  各村秧歌队每年都要聚集,进行秧歌赛会,历史上称为社火。对这种大型的盛会,简单的表演形式及内容已不适应。各秧歌队不但加强了群歌群舞的花样,还使大秧歌发展成形式多样,又有“跑旱船 ”、“ 大 头 人 ”、“ 跑 驴 ”、“ 竹 马 ”、“ 耍 狮 子 ”、“耍龙灯”、“推车儿”、“老汉背少妻”等。如“推车儿”,包头的在彩车内,扮坐车状。前有一人扮小伙拉车,后有一人扮老汉推车。小车出场,三人前走后退,随着锣鼓点越扭越快。突然小车停住,小伙子与老汉急找原因,里外查看车轱辘,用手往外掏泥。二人又把车子抬起,摇摇晃晃,老汉一使劲,把小车推走了,小伙摔个前趴虎。小伙爬起来,把小车往后一推,老汉摔个仰巴跤。小伙、老汉争吵,小车突然跑了,二人追去。这里突出了情节表演。又如《老汉背少妻》:一人扮小媳妇,舞手绢儿;一人扮老汉,拿拐棍儿。老汉先下场,喊:“快来呀,老婆子,跟我走啊!”小媳妇应声下场,二人扭逗。具备了滑稽性、说唱性、戏剧性、秧歌性的基本属性,具有歌唱、扮演、说口、使相、舞蹈,杂技的基本表现功能。但万变不离其中,时至今日,东北高跷(秧歌)仍然保留着东北大秧歌中的舞蹈,杂技、腕子、步法、肩动、腰功等动势,特别是手持捧、扇、手绢等亦都是东北大秧歌中的典型道具。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东北  高跷  秧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