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沈阳是啥样?
原文题目《当年盛京城里住着什么人?》
日俄战争时期的大政殿。 沈阳故宫博物院供图
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前,沈阳城其实是没有一个普通汉人居民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人或许会问,原来居住在城内的明朝汉人不是住在城里的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特殊城市——
沈阳被后金占领之前只是座兵营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天命六年三月时,防守沈阳的明军就有七万之众,想想看区区几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如此多的驻军,哪还会有普通老百姓居住?
在沈阳城被后金汗国占领之后,虽然这里不再打仗,但远没有恢复正常的城市生活秩序。因为城里的汉人除逃往西边的明朝占领区外,几乎全部都做了女真人的俘虏,而当时的后金汗国还是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无论是主动归降还是被抢掠、俘虏的汉人,都难以获得正式的社会身份,只能被分配给各阶层的满洲人,靠给他们的主人做各种事情来获取衣食。
所以说,改做都城后的沈阳是满洲人的城市,即使有汉人,也只是满洲人的附属。虽然在皇太极时期汉人地位有所提高,通过恢复科举等途径允许一部分人进入统治阶层,但总的来说地位很低,根本不能与满洲人平等。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时汉人中官职最高的范文程,崇德年间已经官至内院大学士,而且是皇太极最信任和倚重的汉官,但其所属的“旗主”豫亲王多铎公然要抢夺他的美妾,最后皇太极亲自干预,也只能把范文程调整到其他旗才了事。范文程尚且如此,其他在城内汉人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特殊背景——
沈阳城因无汉人居民避免了诸多矛盾
前文提到过,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避免住在辽阳那座人口众多、中原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中所带来的诸多矛盾。因此,在进入盛京城以后,这座城里的主要居民——皇帝、贵族和平民,绝大部分都是女真族人。
虽然会有少量汉人,但只能是两类人,一是投降或主动归附的汉官和儒生,在努尔哈赤时期,这类汉人数量很少;到皇太极时期人数虽然逐渐增多,但除了皇帝最信任的少数几十个人外,大多数都住在辽阳。
另一类汉人则是女真人家中的奴仆,他们只在主人家内担任一引起服务性事务或家务劳动,很像人们所说的杂役。
比如文学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先祖,就是原来驻扎在沈阳的明朝军官,这一地区被后金占领后,他们和其他汉人一样,作为被征服者成了满洲人的奴仆,并被编入八旗组织中专为这些人设立的包衣(满语:家的)牛录中,性质上不同于出兵打仗的“大八旗”,而是专门为满洲贵族服务。
这些人所从事的有各种层次的工作,曹家先祖所在的“旗鼓牛录”就是为主人出行时执旗打鼓的仪仗队性质。
特殊居民——
16-60岁的男丁都既是兵又是民
以满洲八旗人为主的城居人口,对这座城市的居住区域分布和管理特色产生的一项重要影响,就是把他们从狩猎组合改造而成的“八旗”组织作为分配城内外区域的依据。具体情况是,以八个城门为标志,把城内外划分为八个区域,每个区域由一个旗居住。由于八旗是一种军事、行政、生产合一的组织,每个旗的区域中,既有本旗的旗主等大小贵族,也有隶属于这个旗的官员和士兵及其家属,当然也包括为这些人的家庭服务的汉族或其他民族奴仆(他们没有户籍,只能依附于主人)。
每个区域中的居民,隶属于军队的同一个作战序列,出兵作战、应差服役、物资分配、户籍管理、刑事诉讼等各方面,都要通过八旗中的牛录(满语,管辖300名士兵)、甲喇(满语,管辖5个牛录)、固山(满语,即八旗之旗,管辖5个甲喇)逐级管理。
由于八旗组织具有“兵民合一”性质,其中的16-60岁的男丁,都是“上马(作战)为兵,下马(平居)为民”,所以其在城内的住宅也具有“军营”性质,一是以作战(行政)组织划分;二是按官职高低区分房屋等次。所不同的只是这些军营中的官兵是与他们的家属、奴仆共同生活,并非像一般军营中那样过单身的集体生活。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清实录》为啥对刘兴祚叛逃说假话
- 下一篇:特稿:第三玄菟郡址究竟在哪里
相关文章
-
10-14(特别推荐)“佟登为努尔哈赤岳父”驳辨
-
10-13饮酒喝茶都算高消费:努尔哈赤的生活
-
10-12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兄弟阋墙
-
06-16皇太极改建沈阳城为啥没满族味
-
06-13孙相适:努尔哈赤的远交近攻
-
05-27孙相适: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考
-
04-29扑朔迷离的太祖“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