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种”透析渤海之族属及归属
2013-08-03 08:19 抚顺七千年 雷一杰
7025
关于渤海主体民族的族属及其归属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大,而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则是人们对《旧唐书》中:“渤海大作荣者,本高丽别种也。”中“别种”一词的不同解读,本文的拟取历代史藉中“别种”一词的用法以及近人对“别种”一词的理解为切入点来剖析渤海主体民族的族属以及其归属问题。
从“别种”透析渤海之族属及归属
雷一杰
关于渤海主体民族的族属以及归属目前学术界存在有四种主流观点:(1)、建立渤海政权的大氏是粟未靺鞨人,渤海政权是唐的藩属,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权。(金毓黻 《东北通史》1941年版;王承礼《渤海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渤海王室是高句丽人,渤海政权是高句丽的继承者,是朝鲜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朴时亨《为了渤海史的研究》朝鲜《历史科学》1962年1期) (3)渤海王室大氏是扶余别种,亦认为渤海政权是中国东北民族政权(孙进己《渤海的族源》,《学习与探索》1982年5期) (4)渤海的族属不能简单划 一,它是由文明程度较高的粟末靺鞨人,白山靺鞨人为主体,同时包括高句丽遗民和部分汉族移民构成的新民族共同体,渤海政权是中原王朝羁糜统治下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程妮娜《东北史》2001年3月1版)
一
史书中的“别种”一词多用来记述民族关系,“就目前所知的史料来看,最先使用‘别种’一词的是东汉统学家贾逵(30—101)《史记.晋世家》《集解》中引贾逵说:‘东山,赤狄别种’,《史记.匈奴列传》《索引》引贾逵说:犬夷,戎之别种也。’别外《史记晋也家》《索隐》引贾逵说咎如:‘赤狄之别’,这里的‘别’显然是‘别种’的意思。”⑴ 至于第一部正史中出现“别种”则是《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称高句丽是扶余别种,在此后的一些史书诸如:《后汉书》、《北史》、《晋书》、《周书》和《新旧唐书》均有使用。对于这个词的研究最早在三十年代周一良在其《论宇文周之种族》就有所总结,他说:“今案‘别种’之称犹‘别部’‘为政治上相统属而种族上十九不同之部落。”⑵ 这个观点提出后立即得到了学术界大多数学者的支持。渤海史大家金毓黻提出与此相左的观点,他在解释:“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句丽别种也”。这句话指出:“大氏之先世,因居于高句丽北部粟末之旧壤,其是否于高句丽同种,当撰《旧唐书》时不能详,故称之曰高句丽‘别种’谓尚与高句丽正胤有别也”。⑶ 对此张博泉先生认为对于“别种”金氏的认识是不足的。他的《别种刍议》是研究“别种”的专门性文章,文中采纳了周一良先生的观点,明确指出:“‘别种’,‘别部’,‘别族’之‘别’取其‘另’之意。”⑷ 后来刘庆又撰写专门性文章想对“别种”做一综合性研究,他将重点放在寻找史家运用“别种”的一定之规上,最后他指出:“我国古代史家笔下的‘别种’是用来表示民族分离过程中的一个概念,通常‘别种’和母族同源,但是由于古代史家往往对政治实体和人们共同体未详加区别,也有依附后又分出为‘别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做具体分析,不能以‘别种’作为辨别民族源流的标志。”⑸ 针对以上分析我认为刘氏说得不无道理,杨军撰写的类似性文章指出“‘别种’一词从其最初的使用情况来看,是从原部族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发展的子孙后代,称‘别种’的与其本种的族属是相同的。”⑹ 分析杨军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即“别种”是一个变化的历史名词,而非常态的历史名词,因为他在《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的探索中运用的史料只是从先秦到《三国志》的,这对研究高句丽族属是有益的,但还不能说是研究“别种”的系统性文章。若可以从各个时期“别种”的用法来探讨这个问题的话真可谓是研究“别种”的发覆之作焉!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中国的一些学者对“别种”一词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金毓黻先生和刘庆的观点给人的启发比较大,其他的一些观点就难免有片面之嫌了。下面就一些国外学者对“别种”的的研究做一列举:朝鲜学者朴时亨撰文《为了渤海史的研究》将《旧唐书。靺鞨传》中“别种”一词解释为:“这里的别种并不是什么别的种族,而是同一种族。”朴氏想以此来证明渤海是高句丽的继承国,我们认为朴氏的提法缺乏理论的、事实的依据几近强词夺理。由于事关渤海的族属问题针对此文中国的一些学者也做文反驳,其中以姜守鹏先生先后撰写的文章最为有力,他对别种一次的理解也是承袭了传统的“依附论”。韩国著名学者宋基豪认为:“各国学者皆以各自国家的利益为出发,力图把渤海史划入自己的国家范畴。目前来看都有问题,因为没从实证上下功夫,很难有说服力。‘别种’的争论也是如此。”所以他认为:“大氏是依附高句丽并任其将领后逐渐同化的粟末靺鞨人。”⑺ 宋基豪先生提出的问题确实切中了引起问题争论的本质,但其最后得出的结论似乎是一种较为折中的说法,到底大氏曾否在高丽为将,以及对同化一词的理解也是有争议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清入关前对辽东汉区统治探微
- 下一篇:中国东北与“满洲”名称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