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百年古刹——兴京古楼慈云寺(5)
2013-09-06 08:19 抚顺七千年 孙相适
3602
在兴京县西部星罗棋布的寺庙当中,规模最大的是古楼“慈云寺”,百姓们称之为“娘娘庙”。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古楼小学退休老校长马鸣扬先生在与笔者交谈中多次谈到他家乡的慈云寺,笔者为此对他多次专访。
二、慈云寺的宗教活动又是文化活动
慈云寺常年香火不断。初一、十五给各佛上香。大年三十这天,人们纷纷前来给神佛进香、摆供、磕头,祈求保佑。山门贴黄色对联,腰墙中间山门的两扇门上贴“龙”、“虎”大字。过了年就办秧歌,三五十里的各村秧歌都来拜庙,娘娘庙前院鼓乐喧天,五红大绿的秧歌队满载欢乐和吉祥,参与者尽情,观看者陶醉,宽阔的前院此时倒显得有些窄小。拜完娘娘庙,秧歌才能进村拜年。
六月初六虫王会,农民们云集这里祈求虫王爷保佑别闹虫灾,献给虫王爷的祭品是一口大肥猪,把猪抬到九圣祠门口,往猪耳朵里灌水,如果猪扑愣耳朵,就说明虫王爷答应了祈求,这叫“领牲”。神仙享受猪肉是凡人看不见的,领牲仪式就意味神仙受用了,真正吃肉的是祈祷者自己,前院里架起几口大锅,炖肉,煮高粱米饭,自备碗筷,露天会餐,吃剩了还可以拿回家。
四月十八庙会是黎民百姓的盛大节日。这天,山门大开,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的善男信女们络绎不绝地跪在各个神佛像前上香摆供,倾诉心事,顶礼祈祷;许愿的这天还愿,有钱的从沈阳请来戏班子,在前院搭起戏台唱大戏。寺庙外面五行八作,三教九流汇集,打把式卖艺的,变戏法的,吹糖人的,卖各种各样吃货的比比皆是;农民趁此机会来交换农副产品,就像现在赶大集一样。而很多人就是特意赶来看热闹、买卖东西。后院、前院、大道上、古树下,苏子河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花毂辘大车排出很远。旧时候,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除了正月扭秧歌,再就是观看叉玛跳大神、换锁、过关、上刀山之类萨满教活动。经济活动也很少,平时有挑挑的货郎走乡串户,可买点针头线脑。大宗的卖粮、买货要等苏子河结冰之后到千金寨(抚顺)进行。所以四月十八庙会既是集中的宗教活动,又是隆重的文化活动和主要的商业活动。
若逢大旱,乡民们就要求雨。扎顶大轿,又扎个神仙坐在轿里,牌位上写着:“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龙王之位”(管水的都有了)。每个人头上戴个柳条圈,齐刷刷跪在弥勒佛前,顶着炎炎烈日长跪一个时辰表示心诚,然后抬着轿向布满悬崖的莲花山主峰仙人峰进发,到著名的位于仙人峰基部的仙人洞祈祷,洞里住着和尚。途经的各家门前都放个水缸,主妇向求雨队伍泼水,一边泼一边喊:“下雨了——下雨了——”有点像傣族的泼水节。果真下了雨,要杀猪还愿。
三、两部《兴京县志》都予记载
古楼慈云寺在地方志上有记载。民国十四年(1925年)纂修的《兴京县志》卷十一“古迹”中写道:“慈云寺在古楼村,道光年立。”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增修的《兴京县志》卷十“古迹”记有:“九圣祠在古楼村内,供佛殿娘娘、关帝、药王、弥勒等神像,亦曰慈云寺。有住持僧一名,法号师诚,年七十二岁。”马校长说,师诚和尚是本地人,正式出家,姓那,人称那爷爷,78岁圆寂。他之后没有和尚,只有一个叫苗凤山的人看守寺院。
至于“佛殿娘娘”,笔者查阅许多资料,没有看到这个称谓。
四、是否道光皇后降下懿旨建的慈云寺?
关于建庙的缘由,马校长听他祖母说,清朝有位皇帝赴永陵祭祖时,孩子得了重病,途径古楼时已奄奄一息,皇后见路旁有座九圣祠,就到祠中祈祷,说神佛若是能保佑我孩子病好,我一定给你重修庙宇。回京路上,孩子果然痊愈,于是皇后降下懿旨修建了这座慈云寺。
我们分析一下马校长祖母关于建庙缘由的传说是否有可能是史实。古楼慈云寺道光年间立,那位皇帝应当是道光皇帝。史籍记载,道光皇帝于1829年农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七日途经古楼赴永陵祭祖,他到永陵祭祖只这一次。
清代《玉牒》记载:道光赴永陵祭祖时有3个孩子:和妃所生长子奕纬,22岁;全贵妃所生第三女,5岁;第四女,4岁。另外,皇后所生长女与祥妃所生第二女已经幼卒。奕纬是个小伙子,可能生病的只能是5岁、4岁的两位公主。1833年,皇后病故,当年,全贵妃晋升皇贵妃,第二年立为皇后。5岁公主活到11岁,4岁公主活到35岁。当时可能疾病流行,人的寿命很短,就连生活条件无比优越的阿哥、格格都是这样。道光皇帝共有9子10女,19个子女当中活过40岁的只有4人,即第五子奕誴、第六子鬼子六奕、第七子光绪父亲奕諠和第九女。第四子咸丰皇帝奕詝寿31岁,长子奕纬24岁故去。在这种疾病猖獗、医药无能情况下,孩子一旦得了重病,当父母的怎能不焦急万分,自然会想到求神佛保佑。

作者简介
孙相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人,1941年生,满族,母亲爱新觉罗氏溥字辈闺秀。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迁居抚顺,专心研究清前史、抚顺地方史和满族姓氏。曾任《清前史研究》刊物执行主编。2014年出版50万字专著《走进满族姓氏》。其散文、诗赋散见于抚顺报刊。
- 上一篇:龙虎将军剑:努尔哈赤为明朝守边的物证
- 下一篇:岌岌可危的明代烽火台遗存(全景)
相关文章
-
09-01抚顺市第一任工会主席
-
09-01抚顺市第一个出版社
-
08-31声称保留的抚顺老南站惊现大大的“拆”字
-
08-29抚顺北杂木村“8.16”洪灾拍实
-
08-27(资料)辽宁历史上的水旱灾害(下)
-
08-27(资料)辽宁历史上的水旱灾害(上)
-
08-26清原洪灾悲情纪实:重灾户杨家
-
08-26清原洪灾悲情纪实:杨木沟一家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