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论清初满族由天命观向实践观的转变和发展(3)

2013-09-29 08:14 满族研究 许大芳 1802
满族在形成之初,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科学和文化所达到的水平都不高,故而对自然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深刻的认识,天命观也就成为他们哲学思想中的一个...

论清初满族由天命观向实践观的转变和发展 图1

  康熙是清朝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认识论中,也有天命的思想,比如他说:“朕为上天之子,朕所仰赖者惟天。”[(9)]但是也有不少唯物主义因素,在他这个阶段满族的实践观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他看重人为,反对“天授”;否定“有生以来即无所不能者”,强调“凡事必须亲历乃知”[(10)]。他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很重视“亲历”、“亲见”、“亲履其境”的知识。更可贵的是他把这种知识还看作“穷理”中最确实的知识。盖人之知也有涯,不能凭虚以悟”。这是康熙的经验之谈,可以说已经接触到知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的合理成份。康熙在国际、国内形势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亲政的,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胆实践中,他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先行后知。他认为知是从学中得的。他说:“古者……自家至国莫不有学,自天子至庶人莫不学。”[(11)]他不相信孟子说的不学而能的“良能”,他认为尧舜是靠“畴咨稽众”,周公则有“继日之思”。他们都能竭其心思而取于众人,所以为圣人。总之,“凡事未有不学而能者”。他说自己也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乎”。他不仅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而且十分强调知对行的依赖关系。

  有一次,他问掌院学士兼侍郎叶方蔼知行孰重?叶对以朱熹理学之说。康熙则反驳了朱熹的观点,指出“毕竟行重,若不能行则知亦空耳”。康熙反对朱熹“知先而行后”的观点,主张知为了行,以行验知,凡事应该“躬行实践”。其次,重视亲知亲见。例如:他根据自己的亲见亲历,指出古人谓“蒙古迁涉无常,春天马瘦等说法是臆测,认为“必亲履其境然后知之”[(12)]。康熙对科学知识的认真学习,也使他重视实践的思想得到丰富,并且推动了满族实践观的发展。

  康熙自幼龄起便勤于读书,亲政以后更是广收博采,他从西欧传教士那里学会了天文、历算、数学、几何知识、会自制测量用具。在绘制地图时派人到各地测量,并派人考察黄河源头。在治理黄河过程中,多次亲临现场调查实情,制订治理规划。他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亲自种稻,优选良种,育成早熟的“御稻”品种。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  天命  实践  转变  发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