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下)(3)

2013-10-02 20:35 网摘 作者不详 1580
从康熙时代开始,对“满洲”共同体的界定方式,还出现了两个十分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是布库哩雍顺的地位,由原先所称皇始祖而在康熙本的太祖实录里一变为“开基之始”,大清的始祖地位现在被钦定给努尔哈赤的七世祖都督孟特穆。今天看来,努尔哈赤的祖先世系中,似乎只有他的父亲塔克世(塔失)和祖父觉...


  首先,随着对汉地社会的战争征服和军事占领最终转化为较稳定的合法性政治统治,八旗汉军逐渐失去他们曾拥有过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发生在17世纪后期的三藩之乱,更严重削弱了满洲统治者对八旗汉军的政治信任。汉军在八旗制内被边缘化的过程,于是导致他们与其他旗人之间的地位差异越变越明显。康熙帝在1680年代批评“汉军习尚之恶,已至于极”,或许正可以看作是清廷态度公开转向的一个明显信号[58]。雍正在位时,“汉军习气”、“汉军油气”、“混帐汉军”已成为他贬斥臣下时的常用语辞[59]。不过这时的汉军还没有被完全等同于汉人[60]。直到乾隆帝时,终而有“汉军之初,本系汉人”的正式官方界定[61]。对八旗汉军的新定位,表明强化“首崇满洲”的方针,已开始成为清政府改造八旗结构和调整王朝意识形态的一项重大内容。乾隆朝实施的汉军出旗即以此为背景[62],18世纪的清廷之着意于抬升满洲人的认同意识,同样也以此为背景。

  其次,与统治当局的态度转向几乎同步,入关后的八旗满洲却一直在朝着主体意识空洞化的危险方向下滑。这一现实使清廷更为紧迫地感受到强化满洲认同的必要性。入关后的满洲人,被长期置身于汉地社会环境和都市生活不可抗拒的影响之下。不过经历两三代人,他们原先所具有的以骑射、满语、简朴勤慎和萨满教信仰为主要特征的满洲文化,就已经急剧衰落了。晚年的康熙以及雍正对满洲风气的下坠已多有道及,虽然他们的批评有时还显得相当克制[63]。由雍正到乾隆,这一类的指责始而变得越来越严厉。由于“满洲旧道”的日益褪色,除了满八旗成员的身份之外,对“谁是满洲人”的界定,似乎总是在朝向模糊不清、不可言状的那一极移动。这种认同危机并不意味着,满人因此就会迅速地循着“汉化”路径融入被他们统治的汉地社会。无论在畿辅或者驻防地的满城里,满洲人对于横亘在他们与汉人之间的那条难以逾越的界限,无疑存在着清楚的意识。但是仅有这种意识,并不能阻止满洲共同体日渐被分化为无数个对他们置身其中的汉人社会怀抱异己心态的小片人群[64]。与19世纪后半叶基本放弃依恃满人立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当日清廷既然认定“满洲甲兵系国家根本”,它就必须设法赋予正在流失的满洲意识以某些切实有效的规定性。

  其三,清廷关注满洲身份的界定问题,也不完全是受其满洲本位立场所推动的结果。被清朝所统治的人口中汉人占了绝大多数。由于这个事实,清代的国家组织和制度结构中采纳了大量汉制汉法的成份。但就18世纪的清代领土结构而言,汉人社会的地域在国家版图中不过1/3而已。

  清廷并没有将带有强烈汉化色彩的治理汉地的制度体系推向广袤的非汉人地区。在这个意义上,政权不应被看作是以某种单一统治体制去覆盖其全部疆域的“汉化”的中央王朝,而是并行地君临于具有多种不同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人们群体之上的“帝国”。乾隆时编写的《五体清文鉴》,也许是表达此种国家观念的最典型的象征。正如《五体清文鉴》所暗示的,满洲于是就必须从满八旗管束下的世袭军户,被还原为具有与藏人、蒙古人或汉人同样性质的一种“人们”。现在的问题是,当汉军被定性为“本系汉人”时,这一身份指属符合自明之理,它至多是一种“发现”,而毋需“发明”。但是,满洲的情况就不一样了[65]。我们由此又回到了摆放在清廷之前的那个必须回答的问题:除了隶属于八旗的身份,究竟是什么使得满洲构成为一个人们群体呢?

  骑射和清文清语无疑是重要的。直到十九世纪晚期之前,清政府始终力图维持八旗满洲在这方面的能力。但是早在雍正时代,当局已经察觉到,“我满洲人等因居汉地,不得已与本习日以相远”,此乃无可奈何的趋势使然[66]。八旗体系下的组织控制无疑也是重要的。但是藉硬性的规条则例亦殊难收拾人心。由于无法承受过大的制度成本。入关时确立的某些旧制,到清中叶甚至还有不得不被政府放弃的[67]。很显然,时代提出来的课题已经不是如何修补现成的“满洲属性”[68],而是需要“发明”新的这样的属性,去支持满洲作为一个人们群体的集体身份意识。只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才可能体察出乾隆重塑满洲历史根源性的一系列文化动员所具有的深层意涵。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  形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