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2)

2013-10-17 06:0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张佳生 1610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满族文化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满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按照满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摸索,就会发现满族所建筑的民族文化殿堂,具有那么动人的魅力,它的绚丽多彩正是它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不同色彩,因而也就使自身变得更加宏伟壮观。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之外,满族文化中最具有直观性的内容是民族风俗。满族风俗在很多方面也是承接女真人而来的,如满族形成初期的火葬习俗,婚娶不论辈份的习俗,房屋居室的构造与生活习惯,饮食的制作与喜好,祭祀的内容与形式等都是如此。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满族文化并不仅是继承其先人的文化传统,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着的。这种丰富和变化使满族文化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和鲜明的特征性。

  满族在入关之前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化,这种变化几乎涉及到了满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努尔哈赤创设八旗和建立后金,以及皇太极统一东北、建立大清的这一段时期内,随着政治上的很大发展,对待他们先人女真的态度上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建州女真崛起之时,努尔哈赤一直认为自己是女真人的后裔,所以对完颜部女真人建立的“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据黄健彰《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载:“奴儿哈赤建立国号,并不自万历四十四年始,从万历二十四年起,直到他的死,他的国号凡五变。最初系称女直,旋改女真,又改建州,后改后金,最后改称金。”[③]这一段历史及表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都与女真和金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到了皇太极时期,在对待女真的态度和认识上便发生了变化。公元1635年,皇太极曾说过这样一段说:“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诸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原名,不得仍前妄称”[④],这是确定满洲称谓的最早声明。在这段话中,皇太极否定了“诸申”(即女真)的称呼,将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平行列举,回避与女真的关系。然则“我国建号满洲”的提法在此之前没有记载,过去是否有满洲,满洲居处何地,至今无法确定。

  “满洲”的出现具有这样几个作用和效果:

  (1)以往女真各部相互争王称长,部落间的矛盾根深蒂固,被统一于八旗中的时间还不久远,矛盾与隔阂怕是依然存在。同时八旗之中人员成份杂乱,还有为数众多的蒙古、锡伯、达斡尔和汉人等各民族,如果仍以人们熟知的“诸申”称之,各种矛盾不易化解,而以各大部落都不相干的“满洲”称之,则具有了平等的意味,对各部分人在心理上是一种安慰和鼓励,故以“满洲”相号召,则增加了这个新兴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这也可以说是在民族性上所起的作用。

  (2)“满洲”的出现突出了这个民族或者说这个社会集团的独立性。在满洲这个称谓出现之前,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明朝都是将他们当作女真看待的,而女真过去臣服于明朝,拥有八旗劲旅的皇太极不甘心于这样的处境,欲图大业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地位,故满洲这一称谓的提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他们的独立性和不依附性,这对巩固和增强民族精神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

  (3)为改国号为“大清”创造条件。皇太极在提出“满洲”称谓的第二年即公元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满洲”的出现为此制造了舆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不过是有续接金朝之意,皇太极则另有雄心,“大清”的出现不仅表现了自信心的增强,也表明了欲与大明直接抗衡的决心。清政权的主要力量是满洲,而蒙古、汉军以及其他不能纳入满洲之人的作用仍很重要,以满洲为核心,以“大清”为旗帜,其政权的巩固当然会得到增强。所以,满洲的出现对大清的建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满洲”称谓的出现是民族发展的结果,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其中既有民族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在这种状况之下,满族文化沿着一条他们新开辟的道路发展起来,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  文化  形成  发展  特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