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3)

2013-10-17 06:06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张佳生 2440
满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满族文化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化是满族文化丰富繁荣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按照满族文化发展的轨迹摸索,就会发现满族所建筑的民族文化殿堂,具有那么动人的魅力,它的绚丽多彩正是它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不同色彩,因而也就使自身变得更加宏伟壮观。


  满族文化产生的最重要基础是具有了鲜明统一的新的民族意识。八旗制度的建立,尤其是满洲八旗的单独设立,以及给予满洲更为优厚的待遇,使满洲的民族意识自然得到加强。后金和大清的建立,与明军的频繁战争,使八旗与明朝处于鲜明的敌对状态之中,政治(包括民族)矛盾的激化,也势必使满洲的自我意识到得增强。为了增强民族自我意识,他们还采用了种种方法。比如异常重视《三仙女的传说》就是一例。这个传说最早记载于《满文老档》天聪九年五月档中,后经修饰渲染记录于《满洲实录》等书中。它源出于一个被征抚的黑龙江女真人口中,据他说古时传说有三个姑娘恩古伦、正古伦、佛固伦,在那布尔和里池中沐浴,佛固伦吞下神鹊衔来的朱果而受孕,生下布库里雍顺。在后来的衍变中,布库里雍顺成为爱新觉罗氏乃至满洲的始祖。[⑤]这个传说大约是唯一被记入正史,并受到承认的例子。它对族源的解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当经过数千年变化发展的女真或满洲,无法寻找到他们始祖和起源的时候,对这个神话传说的认可和宣传,无疑会起到重大作用。对将要出现的满洲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材料。在这个传说在被记录于《满文老档》之后大约半年,皇太极就确定族名为“满洲”。

  从文化角度增强民族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创制并改进了满文。女真人曾创制了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金亡元兴,女真文字逐渐消失。时代中期以后,女真人已经不会读写女真文字,转而借用蒙古文字。这样一来,他们虽然说的是女真语(满语),但是“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书,译蒙古语通之”[⑥]面对这种情况,努尔哈赤于是下令创制满文。后来皇太极又下令改进,使满文更加完善。满文的出现是满族文化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在政治、外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满族文化的保持与发扬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满族社会生活中的推广使用,加强了内部的深层次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严格了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区别与界限。

  满文的出现使满族文字与语言统一起来,满族的民族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自满文创制之后,许多官方史书都用满文记录著述,即便民间传说、萨满神本等也多有采用满文记述者,这种现象都可以说是满文在满族文化和民族自我意识方面所产生的效果。后金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曾下令不许八旗官名和城邑之名采用汉文,一律改用满文。他说:“朕闻国家承天创业,各有制度,不相沿袭,未有弃其国语,反习他国之语者……今我国官名,俱因汉文,从其旧号。夫知其善而不能从,与知其非而不能者,俱为未得也。朕缵承基业,岂可改我国之制,而听从他国?嗣后我国官名及城邑名,俱当易以满语”[⑦]。这一规定使八旗人等生活于更为浓郁的满洲氛围之中,满文的作用也由此可见一斑。满文出现之后,便与骑射列于同等的地位,如果骑射算是继承女真文化的话,满文就是创新发展了。直至清末,“国语骑射”一直都是满族文化大厦的两大基石。

  八旗制度对于文化范畴内的满族风俗,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女真各部在未被统一之前散居于东北的广大地域之中,加之相互征战频繁,各部之间的文化联系不甚密切,长期以来风俗略存差异。统一于八旗之后,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机会增多,风俗也渐渐趋于一致,这从东北各县的县志中能够看到这种情况。同时八旗制度具有政治职能,能够通过行政命令移风易俗,这样就使满族风俗逐渐规范化增强它的一致性。努尔哈赤曾说过:“吾国之风俗,主忠信,持法度,贤能者举之不遗,横逆者惩之不贷,无盗贼诈伪,无凶顽暴乱,是以道不拾遗,拾物必还其主。皇天之所以眷顾,吾国之风俗,盖如此尔”[⑧]。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  文化  形成  发展  特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