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清前史研究

清前史研究

辽东边墙以内的女真人

2013-10-31 19:57 《清前史研究》 张德玉 刘彦红 4106
明代辽东边墙及各卫所的设置,是明廷以卫所之制管理东北的行政手段。而辽东边墙的修筑,既是划分辽东汉人与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界限。女真人视辽东为“乐土”,在有明一代陆续不断有女真人“内附”,明廷为妥善安置“来归”的女真人,于辽东设置东宁、草河等千户所,后升东宁为卫,实施对女真人的管理。
  东宁卫及草河千户所的设置
  ——辽东边墙以内的女真人

  张德玉 刘彦红

  明代辽东都司设置之后,女真人,尤其是奴儿干都司辖境的女真人,视辽东为“乐土”而陆续“来归”。明廷为了妥善安置“内附”的女真人等,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辽东都司下设置了“东宁、南京、海洋、草河、女真五千户所”,对“内附”的女真人等进行管理。洪武十九年(1386年)“改置东宁卫”于辽东都司城(今辽阳市旧城)之北。从而,一批批“来归”的女真人被安置在辽东边墙以内。由此,清太祖努尔哈赤说东宁卫的女真人,本来就是我的部属。故而,辽东边墙虽为界限,却难以泾渭分明。这也就是草河千户所之所以在明廷设立开原等马市之前,就成为女真人、高丽人(朝鲜李朝人)商贸交易所,草河成为明廷设立辽东马市之前,就成为辽东汉人与女真、高丽人交易的中心,也是建州卫大酋长李满柱奏请迁于草河的根本原因,明廷因草河地近辽东中心而未予批准,才迁入浑河。因此说,草河堡在明代中前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辽东边墙是明朝廷为了有效控制和抵御东北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骚扰攻侵,应付瓦刺和鞑靼的掳掠寇抄而修筑的。它不仅是一道军事防线,同时也是汉人和女真等民族居住区域的界限。

  元被明灭亡以后,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壬午,“诏置辽东卫都指挥使司”于辽阳,七月辛亥,正式设置。八年(1375年)十一月癸丑,升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辽东都司“总辖辽东诸卫”⑴,成为当时明朝廷设在东北的最高军政机构,接替元在东北的统治。是时,辽东西起山海关,南抵旅顺口,东南至朝鲜半岛东北部,东至长白山东日本海,北至黑龙江流域左岸下亨滚河口对岸的奴儿干广大地区。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廷又在奴儿干设置了奴儿干都司,这时,辽东都司北至开原,两个都司统辖整个明代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中下游地域的广大地区)。

  一、辽东的重要地位

  辽东的中心是辽阳,历史上说辽阳亦即代表辽东。“辽东”一词是一个政治地理名词。辽东都司设于辽阳,“到明末一直是东北地区的军政中心”。据《全辽志》释:“辽,远也,以其地远在九州之东,故名辽东,又兼辽西而言也”⑵,因此“沧海之东,辽为首疆”⑶,辽东“南望青徐,北引松漠,东控海西女真”⑷,是中原北连奴儿干都司辖地的中间环节,它宛如一条巨大的臂膀,横亘在京师的左侧,构成了一道政治、经济的天然屏障。洪武五年(1372年)六月丙戌,明廷在辽南“置金、盖、复三州”,六年(1373年)六月戊戌,明廷在辽阳设置了辽阳府县,同年闰十一月癸酉,“置定辽右卫于辽阳城之北,立所属千户所五”⑸,东北其它地区则不设府州县。辽东在“终明之世,边防甚重”,“辽东为燕京左臂,三面濒夷,一面阻海,山海关阻隔内外,亦形胜之区也。”⑹因此,明朝廷对辽东的经营尤为重视。“辽地为京师左臂,西拱神州,北连胡寇,东邻朝鲜,统卫二十有五,二州介焉”⑺。

  二、明廷对东北实行卫所制管理

  明朝廷重要的辽东边疆大吏王之诰说:“我国家混一函夏,奄有万方,穷陬遐壤,咸置长吏,星分棋列,遍于寰宇,乃辽独划去州邑,并建卫所而辖之都司。何哉?边鄙瓯脱之俗,华夷杂糅之民,迫近胡俗,易动难安,非可以内地之治治之也”⑻ ,故而“辽防为难者,北于属夷,东于高丽,而又渡海归内地,故不设州县,编民一以卫所制之者,万户管千,千户管百,节制易明,逃跑可稽也,故不加有司,设巡检,恃其卫所以束伍耳”⑼。明朝廷在东北少数民族生活区域设置卫、所,以土人酋长任卫所首领,管理本卫、所事务,实行“以夷治夷”、“分而治之”的羁縻政策,朝廷赐给各卫所酋长以印信、赏赐,俾其世居本土,自相统属,打围放牧,各安生理,经商买卖,以便往来,东北边疆各少数民族,皆明皇帝之“臣民也”。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辽东  东边  以内  内的  女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