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近年来日本的八旗问题研究综述(5)

2013-12-13 04:27 《满族研究》 刘小萌 7782
日本的八旗史研究,作为清朝史和满族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兴起于二十世纪初,从白鸟库吉、内藤虎次郎起,代有传人,涌现出稻叶岩吉、鸳渊一、户田茂喜、和田清、三田村泰助、旗田巍、中山八郎、圆田一龟、安部健夫、周藤吉之、阿南惟敬、神田信夫、松村润、细谷良夫等知名学者。


  在30多岁的学者中,柳泽明、楠木贤道等人风华正茂,正处在年富力强的阶段。他们均能熟练运用多种语言工具,功底厚,学风扎实。柳泽明博士现任早稻田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清朝和俄国关系,在黑龙江八旗研究方面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如《关于“布特哈八旗”的设立》(载《松村润先生古稀纪念清代史论丛》1995年),《清代黑龙江地区八旗制度的推广和民族的再编》(载《历史学研究》698号,1997年),《陈巴尔虎的起源与变迁》(载《社会科学讨究》129号,1999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研究清史和八旗问题的诸多历史学者中,他可能是对民族学理论和方法了解最多的一位。

  楠木贤道博士现任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专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清代新疆和内蒙古民族以及满、蒙文档案。八旗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有:《康熙三十年达斡尔佐领的编立》(同上),《齐齐哈尔驻防锡伯佐领的编立过程》(载《清代中国的诸问题》),《清初、入关前的汗、皇帝与科尔沁部首长层的婚姻关系》(载《内陆亚细亚史研究》14号,1999年),《天聪年间金国对内蒙古诸部法律支配的推移》(载《社会文化史学》40卷,1999年)。近作《从天聪五年大凌河攻城战看金国政权的构造》(《东洋史研究》第59卷3号,2000年),从考察天聪五年(1631)大凌河城攻坚战中金国军队的布阵、用兵以及军团构成入手,分析金国政权的构造,是一篇立意深远的论著。

  作者指出,在围攻大凌河城的战役中金国共动用了17个军团(固山),即佟养性率领的担任炮兵部队的汉人1个固山,满洲的8个固山,蒙古的8个固山。后者又包括:鄂本兑、吴纳格率领的隶属于八旗系统的2个固山,恩格德尔、明安率领的内属巴岳特、乌鲁特部的2个固山,由边外敖罕、乃曼部、巴林、扎鲁特部、土默特、喀拉沁部、科尔沁、翁牛特、阿鲁科尔沁、四子部组成的4个固山。在参战的军团数上,蒙古与满洲是对等的;从兵数上看,仅边外蒙古诸部的4个固山就有兵力2万人,蒙古兵应占围城总兵力的过半,因知在金国政权内部,蒙古军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皇太极在征调蒙古诸部远征的过程中,对他们实施与金国军队同样的法律、军规,在围城期间又加强军事训练,进而强化了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以及以金国政权为轴心的一体感。

  大凌河城攻坚战中的军队布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入关前金国(清朝)政权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率领直辖2黄旗的汗(皇帝)位于权力核心,外面是领有其余6旗的宗室诸王,其外缘则是率领各扎萨克旗的外藩蒙古诸王。

  楠木博士曾对蒙古问题作过一系列专题研究,这一优势在本文中得到充分展示,如对蒙古诸军团多样化来源的考察以及金国内部巴约特等部地位的变迁等等,多发前人所未发。而《编入清朝八旗的扎鲁特部的蒙古族》,则是他在这方面的新作。

  楠木博士除了从事研究调查、教学外,目前还负责编辑满族史研究会的专刊《满族史研究通信》。顺便一提,他所培养的数名研究生主要也都从事八旗史和边疆民族史研究,他们继承前辈学者勤奋扎实的治学传统,努力掌握汉文、满文,多数人已能利用满文档案。

  近年来日本研究八旗问题的新秀中,引人注目的有大阪大学讲师杉山清彦博士。杉山博士目前只有29岁,代表作《清初正蓝旗考——由姻亲关系所见旗王权力的基础构造》(载《史学杂志》107编7号,1999年)。文章利用满洲旧档等原始资料,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子莽古尔泰为旗主的镶蓝旗为对象,对构成旗主权力基础的血缘关系、姻缘关系、主从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清初八旗问题研究,一向是清初史研究中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杉山博士的论文视角新颖,对解析清初八旗内部关系,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杉山博士在这方面的新作还有《八旗旗王制的成立》(载《东洋学报》83卷1号,2001年6月)、《清初八旗中最有力的军团——从太祖努尔哈赤到摄政王多尔衮》(载《内陆亚细亚史研究》第16号,2001年3月)。

  目前就读于日本大学加藤直人教授名下的博士研究生绵贯哲郎已较好掌握汉语文、满文,他撰写的有关八旗世袭谱档、六条例方面的文章,对八旗佐领问题均能有所发明,同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日本  八旗问题  研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