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抚顺

文化抚顺

佟达:“雅典”的思考与清源文化

2014-02-21 12:31 抚顺七千年 佟达 2150
卢然在《“清源文化”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中提出了“清源文化”。那么,什么是“清源文化”呢?卢然为此在《初探》中做了如下说明:“清源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大清王朝形成前的源头文化。”

“雅典”的思考与清源文化


抚顺文化局副局长、抚顺地方史专家  佟达

 “雅典”者何许人也?他就是抚顺七千年大型公益网站的创办者卢然同志,他的一些文章就是以“雅典”署名的。卢然老弟是一个资深媒体人,然而他所创办的网站用他自己亮出来的呼号就是:致力于挖掘抚顺历史文化的公益网站。所谓公益者,就是由他自己编辑和搜集资料,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运营,并且自掏腰包维系的大型公共文化论坛(其实我市的有关部门应当对这个大型文化论坛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支持)。抚顺七千年网站这个大型的文化论坛目前在省内外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逐渐进入许多学者和大众爱好者的视野。这是卢然艰辛努力的成功,固然可喜可贺。然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卢然在创办和经营网站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和不俗的学术见解。例如他非常关注考古的成果,并且认为中国的语言训诂学是一个不应该偏废的考古手段和一种历史研究的路径,特别是在东北或北方民族历史的研究领域,用语言学的方法去追踪古代民族史可能会有许多新的认识。他还认为对于清朝前期的历史应当重视清朝文化的来源从而提出清源文化的论说。

  在创办公益网站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研究与思考,在研究与思考的基础上创办公益网站。这样就使抚顺七千年网站形成了关注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浓郁的学术风格以及厚重的文化功底。可以说卢然已经以自己的学识成了创办文化网站打造历史论坛的学者。须知,没有学者的智识是不可能创办出一个众多学者关注的大型文化网站的。

  卢然在《“清源文化”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文中提出了“清源文化”。那么,什么是“清源文化”呢?卢然为此在《初探》中做了如下说明:“清源文化”的研究对象“是大清王朝形成前的源头文化。”

  从时间概念说“是指15世纪上半叶女真人定居在抚顺区域以后,直至“清军入关”前这一时期的女真民族文化。”

  从地域范围说“清源文化是以赫图阿拉为基点,以辽河、苏子河流域为辐射,涵盖松辽平原、辽河平原。”这是一个弱小民族伴随着从弱到强的成长过程而其文化辐射这一地区的“过渡性文化”。这个从远方来到苏子河流域的斡朵里女真部族在成长为满族共同体之前的具有过渡时态的民族文化就是论者提出的清源文化。 它形成于苏子河、浑河流域,但其影响后来波及整个东北乃至中原。我以为,对于清源文化的时空界定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关于清朝和满族的历史与文化研究,与之关联的话题有清朝、满族、清前等三个主要的领域。

  清源文化是清朝文化的祖型,清源文化是清朝文化的先导与渊源,清朝的一切是对清源文化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清源文化是清朝文化的根基和起点,见证了清朝文化酝酿发展的历史过程。但是清源文化绝不等同于清朝文化,前者是过渡文化,区域文化,特色文化,是清朝文化的酵母;而后者是女真(满族)与汉民族等深度融合后所产生的文化。”

  同理,满族的民族文化与清朝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不能等同于清朝文化。满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成长的文化,清朝文化则是历史上一个政体时期的文化。我们从八旗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到这种区别。努尔哈赤时代创建的八旗是属于满族文化的范畴,而后来的蒙古八旗与汉八旗则是属于清朝文化的范畴。而清源文化不但是清朝文化的祖型,它还是满族文化的祖型。因为在皇太极将自己的母体民族改称为满族以后,这个民族就不再只是单纯的斡朵里女真族,而是融汇了其他东北民族文化因素在内的满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在军事方面的组织形式就是满族八旗、蒙古八旗和汉族八旗的共同存在。在满族共同体大纛下的三个八旗以后在创建和实现清朝一统的过程中发挥了很高的军事效能。所以,清朝文化和满族文化从时间和地域上以及文化内涵上都不同于清源文化。  

  《初探》认为:“如果说1635年女真人华丽转身便形成了满洲族,那也就意味着清源文化的历史终结。”也就是说,满族共同体的出现就是清源文化的年代下限。

  多少年来,我们抚顺一直高度重视清前史的研究。所谓清前史一般是指清朝创建之前的历史阶段,即清朝前期的历史。如同在三代考古学领域有着先夏文化、先商文化、先周文化乃至先秦文化的研究领域一样。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理应有人来探索清前文化。这个历史的重任抚顺当然不能缺席,因为我们拥有研究清前文化的地域优势。抚顺不但是清朝的发祥地和满族的故里,还是脱胎于斡朵里女真的建州三卫在我们抚顺落地生根生存成长的根生之地。那么,清源文化与清前文化在时间上大体相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异同是什么呢?

  《初探》:“有学者认为,清源文化其实就是清前文化。我们认为,清源文化与清前文化的本质区别在于两者属于不同的文化定位。前者是以文化类型定位,而后者是以历史阶段定位。”

  也就是说,清源文化其实是来到苏子河流域建州女真的文化,按文化类型来说清源文化不同于清朝文化和满族文化已如前述,因为就文化内涵而言建州女真还保留着浓郁的斡朵里时期的原生态,而清朝的文化与满族的文化则在清朝建立以后和满族共同体形成以后的阶段,已经在不同文化的熔炉中发生了嬗变,它们与清源文化暨原生态的女真文化既有渊源又有很多的不同,其中不同的成分更多一些。

  清源文化与清前文化的区别,则在于清源文化是从女真族南迁向长城地带的文明地区靠拢以后的女真文化作为切入点的,它是孕育建州女真勃兴的“酵母”,这个“酵母”又是经过怎样的发酵而发育成为清朝和满族的。

  清前文化或清前史的研究则是从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切入点的。广义上清朝建立之前与清朝有关的都属于清前文化,狭义上则主要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阶段。1583年是清前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拐点,没有父祖被杀,就不会有努尔哈赤的起兵行动,自然也就不会有清朝的出现。因此1583年这个父祖被杀害的时间以及父祖被害的地点——古勒城就是清朝出现在历史的激发点。从这个认识来考虑,我以为清前文化应该是指从1583年起兵到1644年建立清朝夺取全国政权这一历史阶段。当然也有从1583年起兵到皇太极提出清朝的名号的那一年作为清前文化的意见。我以为在清前文化的时段划分上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清前文化或清前史与清朝的建立相联系,生死搏杀的激烈战争是清前文化的血红的色彩。因此军事战争、外交合纵、政权建设、民族政策(对新占领地区汉民族的治理、对本民族的管理)等等都有了集权政府管理的要素,当然从这里能够看到后金政权向中原文化学习的身影。然而这些与原生态的女真文化已经渐行渐远。实际上清前文化的许多研究已经更多的倾注在努尔哈赤为什么能够夺取政权以及怎样夺取政权和建设国家政权的尝试这些方面。这是清前文化与清源文化不同的地方。

    对于斡朵里女真来到苏子河流域以后,“开始了或局部完成了女真社会由半奴隶制向半封建制的急剧转化——女真社会的经济基础由农业+狩猎+采集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的转化——女真社会的政治制度由部落联盟制向国家政权制转变——女真社会的阶级关系由奴隶(阿哈)向自由民(诸申)转化——女真社会的人格形态由粗放粗野型向文明型变化……。”《初探》概括的这些清源文化的内涵所涉及的领域,虽然在清前文化或清前史的研究中已经拥有许多的研究著述,但我以为它们应当归入清源文化的范畴。它们与清前文化或清前史中激越回旋为夺取天下而奏响的战争与和平的旋律相比,更像一个民族如同一股汩汩清流流淌到我们这片土地从而浸润、渗透、扎根生长的山林小调或草原牧歌。这就是清源文化。

  我们可以举出八旗作为一个例子。八旗作为作战效能极高的军事组织脱胎于牛录这种狩猎的组织形式。显然牛录在猎获动物方面也具有极高的猎杀效能,正是这种猎杀效能为努尔哈赤所看重,从而把猎杀于兽的组织形式改成猎杀于人的军事组织。因此牛录的原初形态,发展演化以及完成到八旗的转变,就是清源文化涉及的文化内容。

  我们可以再举一个满文的例子。清源文化是清朝和满族的母体,清朝和满族从“清源”而来。其中一些重大的问题到现在也还扑朔迷离。例如满文的创建是努尔哈赤最杰出的文化贡献。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是很难登上历史舞台而成为历史的主宰。拥有满文的建州女真培育了清朝的崛起和满族的勃兴。然而,卢然老弟却提出:金代既然是后金的先世,为什么后金没有继承金代的女真文字?努尔哈赤为什么不使用金代的女真文字而非要另起炉灶借用蒙古字母来创建满文呢?这个问题提得突兀,也使我有些一时语塞。经查董万仑先生的《猛哥帖木儿》:“斡朵里部是金的支裔,他们把女真文字作为文化遗产继承了下来”。“斡朵里许多首领,包括猛哥帖木儿……都懂女真文字。他们给明朝进贡表文,用女真文字书写。《女真馆来文》保存了一份建州左卫用女真文书写的表文”。“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钦差到徒门江招抚女真,斡朵里、兀良哈、兀狄哈,‘其敕喻用女真书写’”。据此我们知道,在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的时代,他们正是使用在中原大地已经失传了的金代女真文字。那么是什么原因到了努尔哈赤的时代女真文字就失传了或者断然不再继续使用了呢?是从什么时候放弃了先祖猛哥帖木儿还曾使用的金代女真文字的?放弃或造成失传的女真文字的个中原因和历史真像究竟如何?如果努尔哈赤时代女真文字还在使用,就不会另起炉灶创建满文。研究满文出现的原因,应该是清源文化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只是《初探》作者诸多思考中的一个。

  还有,努尔哈赤是一个马上的皇帝,战守攻防刀光剑影是他的看家本领。马上可以得天下,马上不可以坐天下,这是古训之一。然而努尔哈赤在与明朝的博弈中还看不到胜利曙光的情形之下,就想到了发明满文将来好坐天下啦?为什么要创制满文?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为什么还有闲心关注自己的建州左卫需要发明一种文字?在军事斗争作为时代主旋律的年代,创制满文是他努尔哈赤当时迫切需要的当务之急吗?一句话,研究满文产生的土壤、背景、原因以及原生态的满语究竟是怎样的,是清源文化长久的目标之一。

  举例之三。八碟八碗是目前推出的满族饮食的品牌。毫无疑问,八碟八碗是斡朵里女真原生态的饮食习俗。那么,八碟八碗与满汉全席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渊源关系?满汉全席是清朝建立以后民族大团结的产物。在清前文化的阶段,应该只有满席,入主中原以后将汉席加入进来,才是所谓的满汉全席。如果此种猜想不算谬误,那么满席的前身是否就是八碟八碗呢?八碟八碗在近年的出现虽然是挖掘满族文化的成果,我想不会是空穴来风吧。研究从八碟八碗到满汉全席的历史脉络,不是无足轻重的一个饮食问题。而是从中可以窥探由斡朵里女真到建州左卫再到清朝的历史轨迹,在这个轨迹中,原生态的女真饮食文化经过怎样的优胜劣汰的过程而造就了满汉全席?满汉全席中的满席部分哪些保留了斡朵里时期和建州左卫时期的原汁原味?八碟八碗是不是斡朵里时期乃至建州左卫时期女真饮食存活至今的活化石?管中窥豹,清源文化所涉及的领域该是多么丰富多彩!八碟八碗仅仅是发育清朝和满族的酵母菌中的一个酵母分子。

  《初探》对于清源文化归纳了的10个方面:1、赫图阿拉时期的八旗文化;2、赫图阿拉时期的城堡文化;3、赫图阿拉时期创制满文;4、赫图阿拉时期的服饰文化;5、赫图阿拉时期的货币文化;6、赫图阿拉时期的饮食文化;7、赫图阿拉时期的农耕文化;8、赫图阿拉时期的器物文化;9,赫图阿拉时期的民俗文化;10,赫图阿拉时期的包容文化。当然,《初探》归纳的题目与内容还有斟酌完善的空间,但毕竟是对清源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梳理和摸索。

  一篇文章不足以充分说明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该收尾了。最近卢然老弟送我一本徐江伟的《曙光血色: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有一段文字很有启示。文曰:“农耕生存方式难以独立发展出较高级的文明状态……农耕社会流动性很低,由此人类文明的积淀会十分缓慢。独立的农耕社会发育会长期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然而游牧生存方式也不可能单独发展出高级状态的文明,因为这种生存方式流动性太强,难以持续积累起文明之沃土,就像水太过湍急,鱼类难以在其中繁盛一样。如果二者结合,或者说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出现碰撞,将使较高级状态的文明孕育成为可能”。

  斡朵里女真部族从故元奚关城——朝鲜——徒门江上游阿木河,辗转迁徙,一直为了生存方式而处在高度的流动之中,直到1438年到达苏子河流域靠近农耕的长城地带,才结束了漂泊动荡的生活而长久的安居下来。如此一来就与明朝发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这个巨大而惊天的大碰撞发生在我们抚顺,由此产生了一个帝国的勃兴,导致康乾盛世这样一个较高级文明的出现。在这次惊天大碰撞中,胜者一方是来自斡朵里的女真人,他们带来的清源文化就是引发这次惊天大碰撞的最初的“酵母”。

该文章所属专题:佟达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源文化  卢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