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箕子与“檀君”之历史争端(2)

2014-02-01 13:49 抚顺七千年 赵广庆 2369
朝鲜半岛北部的首先开拓者是中国的箕子还是半岛神话中的“檀君”可见的半岛历史文字记载有:“天帝庶子檀君王俭与化为女子的熊结合,生下檀君王俭,他就是古朝鲜全民的共同始祖”。“韩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神话式的开国者檀君,并从公元57年高...

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当周武王发兵攻打商都朝歌的时候,商朝的主力军正在山东征讨东夷。当商军得知京都危机消息时,急转兵锋返回朝歌,途中得知京都已陷落,纣王自焚。这时军队统帅攸侯喜与副帅摩侯紧急召集各级军官开会,研究何去何从办法。大家认为,按照当时的“战败者全族为奴”的习俗和规定,全军连其家属均为奴隶,为奴等死,不如逃生。于是大家决定返回山东下海外逃。当时有商军连同家属和民众约25万人,他们把这些人编成25部族(即团队),分5路行动,每路都有一位王族官员率领。这5路大军分别称作飞鹰族(队)、飞虎族、飞龙族、飞蛇族和乌兔族。这支东渡大军又分成帆舰队和涕竹舟船队,王族、军官和其家属以及黄金、玉器、珠宝、粮秣、武器等乘帆舰,士兵、民众乘涕竹。就这样分别从山东沿海下海,大军开始浩浩荡荡东渡。这支大军虽然是有组织的,但终究是逃亡,于是随波逐流,各奔东西。最终有的漂到辽东半岛,有的漂到朝鲜半岛,有的流得更远,甚至到了南美州。然而两位商军统帅攸侯喜和摩侯却登上了朝鲜半岛,辗转在平壤一带扎下大营。

再说箕子,他离开朝歌之后,也去了朝鲜。从各种历史资料看,他不是经辽西、辽东,过鸭绿江到朝鲜,而是从山东越海而至。理由有三,其一,从箕子离殷都时的思想看。他也或路过辽东,但不会留在辽东。现在有人说箕子来到辽东后,就开始跑马占荒,在这里长期“驻耕”。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周灭商后,辽西、辽东皆为周土,他的“驻耕”是以什么身份出现的?受不受周的地方官管制?箕子既然“不事周”,不作周官,能作周民吗?要作周民何必跑到辽东?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金毓黼在【东北通史】中就指出:“箕子离国后,直达朝鲜半岛,而不是先驻辽西后驻辽东,再渡江(鸭绿江)。”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究。吉林大学已故教授张博泉著【箕子侯国考】,依据1973年辽宁喀左出土的“箕侯铜器”,断定“箕子侯国即在古孤竹地(喀左)”。并认为箕子就死在喀左,他的后代才东渡鸭绿江到了朝鲜半岛。这种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如果说有了“箕侯铜器”就断定“箕氏侯国”所在,那么1955年在北京城郊海岛营子以及1982年在北京顺义县牛栏山金牛村、北京房山县琉璃河村也出土了与喀左相同的殷代铜器,难道在周初,北京地区也出现了一个“箕氏侯国”?

其二,从箕子离殷都时的准备看。他不仅带了五千商官、商民,还带有农书、工书、医书、药典,以及各种能工巧匠。这是准备到荒芜之地开基立业。这荒芜之地不是辽西辽东,而是未经开垦的朝鲜半岛。

其三,从箕子与先期到达的攸侯喜关系看。他与殷帅攸侯喜不仅对时局观点相同,而且友情甚笃。【三国志·魏志】说:“胥余(箕子)与攸侯喜友善,大略苟合。”攸侯喜到朝鲜并不是他个人行为,而是一群商民,大约有十万之众。有的材料说多达七十万人。商朝时朝鲜半岛并不是商的属地,攸侯喜和此后的箕子到来,分明是拓荒者,他们最先将清铜文化带到了朝鲜半岛。攸侯喜和大批商民在朝鲜半岛落脚,这是箕子直接赴朝的重要原因。


该文章所属专题:赵广庆专栏

赵广庆先生

  赵广庆(1935-2022),辽宁省阜新县人,蒙古族。曾任抚顺市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抚顺市文化局党委书记、局长,抚顺市建委编辑室主任,《抚顺年鉴》编辑部主任、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理事长。

  赵广庆先生是抚顺市宣传文化系统有成就的领导人之一,常期以来,他在从事我市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抚顺史、清前史、辽东史、东北民族史研究,是知名的地方史研究专家。他先后撰写出版《抚顺通史》《抚顺史略》《抚顺城市建设史》《抚顺史研究》《抚顺百科大事典》《赫图阿拉》等8部专著。编辑出版《当代抚顺》《抚顺年鉴》等11部资料。在抚顺地方史研究领域做出卓越贡献。

标签:历史  争端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