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恩实:第一玄菟郡辖区侧证(7)
而对于土著渠帅,据史料1,到东汉初,才以“县中渠帅为县侯”,说明西汉时期并无此封。那么西汉时期的情况如何呢?据史料2,则当有邑君。揆诸史籍,汉代边郡统治下的土著渠帅,除封以侯、王者,最常见的便是邑君。《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牂柯太守陈立至郡,“乃从吏数十人出行县,至(夜郎王)兴国且同亭,召兴。兴将数千人往至亭,从邑君数十人入见立。立数责,因断头。邑君曰:‘将军诛亡状,为民除害,愿出晓士众。’以兴头示之,皆释兵降”。要之,则邑君当为土著聚落首领,而势力未能达到侯、王者。玄菟郡治下只有邑君,而无侯、王,说明土著人群缺乏超越聚落(血缘组织)的更高层次的有组织权力。
另据史料1“沃沮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则故县国之制也”记载,则玄菟郡中又以邑落渠帅为三老。据严耕望研究,汉代郡、县、乡皆有“三老”,“昔称乡官,即乡里民官率民参政者也。……乡官虽亦由政府擢任,然其性质与属吏绝殊。乡官上与长吏参职,下以率民,而无一定之实际职掌,此其一。代表民意,领衔呈诉,与地方政府之奏请绝异,此其二。有位无禄,此其三”[16](p 245)。笔者以为,以土著渠帅为乡官,是边郡管理体制的一项极大创造:在保持郡县体制的完整性,抑制土著渠帅的势力的同时,又借助乡官“上与长吏参职,下以率民”的功能,宠络邑落渠帅,使其成为沟通郡县与土著民的桥梁。显然,这一措施对巩固边郡统治十分重要。
始设之玄菟郡是采取了郡县制为主,土著自治为辅的管理模式。之所以采取这种模式,当与古朝鲜对半岛各族的统治有关。据《史记·朝鲜列传》载:“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三国志·东沃沮传》载:“汉初,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则真番、临屯、沃沮皆为朝鲜故地。尽管《后汉书·濊传》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君南闾等畔右渠,率二十八万口诣辽东内属,武帝以其地为苍海郡”,但据《汉书·武帝纪》:“(元朔)三年春,罢苍海郡”,到设四郡之时,已无一句提及,秽地也分属临屯、玄菟两郡,则南闾之统治当早已崩溃,秽人很可能又回复到朝鲜的统治之下。朝鲜的统治一方面必然有监临官吏的派遣,同时又会对土著酋渠的权力加以限制。当汉武帝征服朝鲜后,后者派往各地的管理者便顺理成章由汉朝官吏代替了。在这种情况下,四郡内土著酋渠的自治权自然不会很大。
与始设之玄菟郡不同,在貊地设立的第二玄菟郡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此论证据有二:其一,前引《汉书·王莽传中》载:“先是,莽发高句丽兵……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州郡归咎于高句丽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云云。这段记载说明高句丽县下尚有高句丽侯驺;而高句丽侯驺当与前文所述夜郎王、滇王、钩町侯类似,具有“主其种类”之权,因此貉(貊)人犯法,才会“州郡归咎于高句丽侯驺”。与之相对,第一玄菟郡下诸邑落渠帅,则要到东汉时期,“汉(建)武六年,省边郡,(乐浪东部)都尉由此罢。其后皆以县中渠帅为县侯”,才获得这种权力。
其二,《汉书·昭帝纪》载:“(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春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城。”此言筑玄菟城是为第二玄菟郡而筑是没有争议的。汉代为边地新设郡县筑城的详细情况史无明言,据《汉书·晁错传》载,晁错“实边策”之语云:“臣闻古之徙远方以实广虚也,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修祭祀,男女有昏,生死相恤,坟墓相从,种树畜长,室屋完安,此所以使民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也。”西嶋定生判断,这段话反映了战国末到汉初的初县的内部结构[22](pp 499-509)。按宫崎市定认为,汉代人民住在密集的聚落里,周围环以城郭,在城中设里制居住,里又有里墙[23]。张继海进一步判断,宫崎先生的结论是基本正确的[24](p 62)。结合晁错“实边策”之语,则汉在边疆初郡所筑之城,实行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城—里之制是极为可能的。然则第二玄菟郡入居新城之民,必是习于城—里之制的内地移民,而非《三国志·高句丽传》所载“性凶急,善寇钞”,“随山谷以为居”的貊人。这一判断还可以找到其他一些证据: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李治亭:多尔衮严惩贪官
- 下一篇:阿尔泰语系对汉语的影响(节选)
相关文章
-
06-19“汉奸”范文程:从奴隶到“满清第一功臣”
-
02-22抚顺市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09-26抚顺第一条地下通道
-
09-01抚顺市第一任工会主席
-
09-01抚顺市第一个出版社
-
08-03抚顺市第一座永久性桥梁
-
05-01特稿:第三玄菟郡址究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