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俊:我记忆中的唱秧歌
2014-10-13 19:57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8579
我们这里的农村逢年过节都要扭秧歌,当然扭得最欢、扭得时间最长的,还要数过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年,家家都要“打年纸”,这个词儿如今五十岁往下的恐怕不明白,其实就是拉一个采购年货的清单。过了腊月十五,就要进城按单采购,没有这个“年纸”落下个一、两样,往返徒劳就不合算了。
我们这里的农村逢年过节都要扭秧歌,当然扭得最欢、扭得时间最长的,还要数过年。
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年,家家都要“打年纸”,这个词儿如今五十岁往下的恐怕不明白,其实就是拉一个采购年货的清单。过了腊月十五,就要进城按单采购,没有这个“年纸”落下个一、两样,往返徒劳就不合算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天天有事儿干: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年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胡香斗(炒花生、瓜子);三十,走油(炸果子、麻花、丸子等);初一,磕头;初二,娘家走一走;初三,上街(念:gai,平声)扭一扭。这扭一扭就是扭秧歌。
当地的秧歌和现在的满族秧歌不同,有自己的特色。满族秧歌多是把满族人骑马、打猎、厮杀、格斗等动作美化、艺术化,更为夸张了,虽然因其濒临失传被列为“非遗”,但照比始于西汉,盛于唐朝的汉族秧歌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区别。
当地的汉族秧歌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扭,而且还要唱,叫唱秧歌,这是满族秧歌所不具备的。当地的秧歌全是男人,分上下装,扮上装的要描眉画鬓,红袄绿裤,头戴簪花,分外妖娆;扮下装的要按戏剧中的人物脸谱进行打扮。上下装两人为一副架儿,两副架儿为一棒鼓,一支秧歌由若干棒鼓组成。首棒鼓是秧歌队里扭得最好的,依次而排。
人物有《八仙过海》中的八仙;有《盗仙草》中的背着双剑的青蛇、白蛇和打着伞的许仙;还有《杨香五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五:《盗御马》中的窦尔敦;《打渔杀家》肖家父女;《打店》中的武松和孙二娘和《瓦岗寨》中的三十六英雄等等,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充分体现出秧歌乃百戏之祖的特点。后来又添了许多别的角色:有扮成反穿皮袄、耷拉着眉毛、东西乱窜的“傻柱子”;有耳朵上挂两串红辣椒、手拿二尺多长大烟袋、脸上点着一颗黑痣的老妈子;有头戴礼帽、眼戴墨镜、手拄文明棍儿、留着八撇胡的阔大爷;还有唐僧师徒四人,等等;分外招人看。喇叭一响,锣鼓一敲,全村的男女老少扔下手中的活,全奔秧歌去了。看扭秧歌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听唱,唱秧歌那是绝对听不够和不可错过的。有的年轻人和小孩子们跟着秧歌队一走就是一天,冻得鼻涕长淌,也不嫌冷。
唱秧歌是秧歌头的拿手好戏,一支秧歌队打不打人(方言:叫好不叫好),一个正月挣的赏钱多不多,全凭秧歌头的唱功。这秧歌头是全队的灵魂。不仅扭功过人,唱功也十分了得,满肚子学问,可以见什么就唱什么,张口就来。
大年初一,秧歌队要在村里走家串户去拜年,当然要先到大户人家,一些家底殷实的大户人家把拜年的先后,看做在村中名望的象征。这些大户人家也早早地起来,先放一气开年炮,屋里备下烟酒糖茶,花生瓜子和赏钱,支楞着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听得喇叭、锣鼓声近了,全家男女老少、男工女仆都拥到大门外,恭手而立,向前来拜年的秧歌队施礼致谢。这时秧歌头在一通锣鼓过后开始唱:
“正月里来正月正,老爷家门前挂红灯。众位仙人门前站,捧着一位老寿星。”
抚顺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1939年)
响亮的嗓子,喜庆的词儿,引来一片喝彩声,东家赶忙把秧歌队往院里让。秧歌头一进院,看见院里灯笼杆下栓着一匹马,一挥手,锣鼓又响起来,喇叭声一落,秧歌头开口便唱:
“进得院来喜气临门,院里立着灯笼杆一根。杆儿下拴的是金马驹儿,杆儿上面顶着聚宝盆。”
这一唱给东家乐得拢不上嘴,忙喊:“赏钱,赏钱!”这时秧歌头又唱:
“谢老东家有赏钱,我们兄弟扭一番。祝您全家多欢乐,日进斗金多平安!”
老东家一听更高兴,又喊:“加赏,加赏!”接着又是递烟递水,互相拜年,秧歌队拿了赏钱,吹吹打打,簇拥而去。
全村大户走完了,对那些小门小户的也不落(发la,去声)过。找一个空地儿,专门给没有到户拜年的乡亲唱一场秧歌。先是来一气锣鼓,把乡亲们都从家里给请出来,然后秧歌开始表演,什么“句句双”、“大姑娘美”、“小拜年儿”,秧歌队开始走阵,什么“八卦阵”、“二龙戏珠”、“剪子股”、“盘肠”等等,扭了个翻天覆地,尘土飞扬。众人发喊:“唱一个,唱一个”,秧歌头一挥手,锣鼓、喇叭响起一阵,声音一落,四寂无声。秧歌头开唱:
“一入新春喜气升,众位乡亲你是听。去年年头真是好,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锣鼓又响:“咚咚七咚七咚强”,又唱:
“春季里来刮春风,再过个月要备耕,老少爷们多努力,今年要比去年丰”;
又唱:
“众位乡亲多原谅,嗓子不好请留情 ,在下作揖把年拜,恭喜发财百病不生!”
一阵锣鼓后,众人满足地散去。
从初一到十五,秧歌队没有闲着的时候,穿村过屯去拜年。特别有意思的是“会秧歌”,就是两伙以上的秧歌会到一起,那叫热闹!这时候要拿真功夫了。可以说是捉对儿“厮杀”,头和头、棒和棒、丑和丑都要比试比试。两队秧歌一见面,秧歌头要互相“见礼”,双手抱拳于胸,互相拜年,寒嘘一下,然后就各领队伍扭了个热火朝天,汗流浃背。锣鼓稍停,众人喊道:“唱起来,唱起来”,两边的锣鼓、喇叭震天般的响起来。
我三爷爷是十里八村,远近闻名的秧歌头,天生一副劈嗓子,唱起来穿云裂帛,有金属之声,类似于当今的“摇滚歌手”,有磁性、有魅力,他一挥手,锣鼓停下,他开唱:
抚顺农历新年庆祝活动(1940)
“对面秧歌你是听,半路杀出程咬金,今天你我会秧歌,互相学习莫贪功。今天你我来比唱,我问你答可能行?如果老弟答不上,带着秧歌去猫冬。”
对方也不含糊,唱道:
“见了三哥老英雄,小弟不想败下风,只要三哥唱上句,小弟接得天无缝”。
三爷唱到:
“什么花开嘟噜多?什么人开店十字坡?什么人打遍天下无敌手?什么人遇着好汉武二哥?”
对方答唱:
“苏子开花嘟噜多,孙二娘开店十字坡。孙二娘打遍天下无敌手,遇到好汉武二哥。”
三爷又唱:
“什么上山直勾勾?什么下山滚绣球?什么摇头梆子响?什么蹭了一身松树油?”
对方打个愣怔,回唱:
“长虫上山直勾勾,刺猬下山滚绣球。叨木冠子(啄木鸟)摇头梆子响,黑瞎子蹭了一身松树油。”
这一问一答引来雷鸣般的掌声。三爷又唱:
“什么一条腿土里生?什么两条腿叫五更?什么三条腿靠墙站?什么四条腿盗窟窿?”
对方回唱:
“蘑菇一条腿土里生,公鸡两条腿叫五更。香炉三条腿靠墙站,耗子四条腿盗窟窿。”
太精彩了,又是一阵掌声。三爷头上微微见汗,出了一个看家的题。
“正月里来正月正,什么日子闹花灯?什么人留下秧歌会?五谷丰登年年太平?”
对方哑火了。我方欢呼雀跃,高喊:“打头的教教他!”锣鼓响起,喇叭高亢。只见三爷摆个门户,手中折扇一举,开唱了: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唐二主留下秧歌会,五谷丰登年年太平。家什一住喜气升,众位亲友留神听,唐二主留下秧歌会,听我从头说分明:隋末唐初瓦岗寨,二十八宿闹东京。正月十五花灯节,扮成秧歌进了城。跑板的本是史大奈,沙公子就是谢应登,罗成他把渔婆扮,尤俊达货郎担担儿行;鲁明星来鲁明月,扮做拉花二弟兄,金甲他把刘翠儿扮,童环装的是大头和尚;老头本是徐茂公,老婆就是那魏证,王伯党他把卤豆卖,柴绍随后把船登;打鼓的是那铁子健,鞑子官本是好汉秦琼,这就是好汉大闹花灯日,秧歌千年没消停,秧歌会友好热闹,五谷丰登享太平!”
全场鸦雀无声,都听傻了。继而欢声雷动,簇拥着三爷,凯旋而归。
如今的秧歌光剩下扭了,已经没了唱,魅力大消。 怎么样朋友们,我讲的秧歌你们见到过没有?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王维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 下一篇:昭乌达:我父母相恋的地方
相关文章
-
01-20关于东北过年的记忆(一)
-
10-09消失在记忆中的东北民谣
-
07-14姜斌:我记忆中的邮票轶事
-
07-01泊兰德迈:大官屯,我人生的始发站
-
04-21东北高跷(秧歌)浅探
-
03-08王连仲:童年的记忆
-
02-27抚顺市最具地方特色的秧歌
-
02-08老丫头的快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