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旗袍

满族旗袍

旗袍的初始模式

2014-11-12 13:33 东方旗袍网 Qipao 2370
  旗袍的初始模式  旗袍最初是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都穿的一种长袍。  在清代中国有两种基本服装,一种是上下连属的袍,另一种是上下分裁的衫袄,满族人穿的便是上下连属的袍,因为满族分为八色军旗,分管着八部军民,通称“八旗”,也被称为“旗下人”,简称为“旗人”,于是他们穿着的衣服也就被人们顺带着叫做“旗袍”,即...

 

旗袍的初始模式 图1

 

旗袍的初始模式


  旗袍最初是满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贵贫贱都穿的一种长袍。

 

  在清代中国有两种基本服装,一种是上下连属的袍,另一种是上下分裁的衫袄,满族人穿的便是上下连属的袍,因为满族分为八色军旗,分管着八部军民,通称“八旗”,也被称为“旗下人”,简称为“旗人”,于是他们穿着的衣服也就被人们顺带着叫做“旗袍”,即旗人所着之袍的意思。

 

  满族人在1644年入关之前,长期居住在东北长白山一带,以游牧渔猎为生,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在半耕半牧和频繁征战中,为了遮挡风沙烈日而逐渐形成了穿着宽腰直筒式的服装,长及脚面,四面开叉,侧面开襟。穿这种长袍,当需要骑射或做比较激烈的活动时可以随便将袍的前襟撩起来系在腰间,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与耕种文明的汉族人所穿的长袍大不相同。当时旗人无论男女都穿这种服装,男的穿着叫长袍,女的穿着叫大衫。满族人入关以后,生活逐渐汉化,旗袍也按性别逐渐分化,男人的主要服装变为长袍、马褂和长裤,女人的主要服装仍是宽腰身直筒子式的长袍,而此时女子服装的款式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的真正老祖宗。

 

  入关之前,满族妇女生活十分简朴,所穿的旗袍非常朴素简洁,色调也比较素雅,不重装饰。入关后满族妇女所穿旗袍的装饰逐渐变得繁复起来,原本用来保护领口、袖口及下摆免受破损的素色衣缘逐渐被绣上纹饰,变成了道道镶嵌,并逐渐以多镶为美,从开始的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极尽奢华。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的,慈禧太后和皇后婉容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连衣服面料的本色几乎都被掩盖了,绣、盘、镶、嵌、滚、荡、钉,各种如意纹样等样样俱全,早期旗袍的简练自由的风格被繁冗的装饰所替代。但旗袍宽腰直身式的造型却没有变,直到清晚期,旗袍还是属于直筒式平面化的样子。这种旗袍从外形上看大多采用平直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衩,腋部略有收缩但不明显,胸腰围度与衣裾的尺寸的比例较为趋近。在最能突出女性美的特征——曲线美上,旗袍始终以沉默相对。这样一袭直筒形的旗袍,从清初的庄妃一直穿到了末代皇后婉容,在三百年间基本上没什么变化。

 

  满族女子穿着旗袍,一般都喜欢再套一件绣花的坎肩,围以一条领巾,再配上醒目的“耷拉翅”,并以“花盆鞋”限制穿着者的行走姿态,显现出妇女的妩媚和婀娜,形成了非常美的旗装打扮。电视剧《康熙皇帝》里面的蓝齐儿,穿着一身白底绿边的旗装,“称着吹弹可破的肌肤,说不出的妩媚可爱”。

 

  旗袍是满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国服。清初,曾强迫汉人改装易服穿旗袍,不少汉族人反对,曾有无数的汉人因此人头落地,有的地方汉人与统治者为易服而形成了“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的对立局面。为此顺治十一年,清政府不得不接受了汉人“十从十不从”的建议,其结果为汉族男人穿长袍马褂,汉族女子保留上衫下裙,为汉族女子留下了传统的罗裙,使得汉族女子可以继续穿着显示本民族气节的上袄下裙。因此从清前期到中期,旗女着装与汉女着装一直保持着泾渭分明的界限。实际上旗袍在爱新觉罗氏当政的近300年中,只有旗人女子所穿。

 

  汉族女子的一大特点是着裙装。观察中国服饰的历史可以看出,汉族女子自古以来一直穿着上袄下裙的服饰,“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罗裙能使女子“千般袅娜,万般旖旎”,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时似弱柳扶风,罗裙已经逐渐演变成女子的代称,现代人常用“拜倒在石榴裙下”来表示男子对女子的倾慕,也是由此而来。清代汉族女子穿的罗裙种类异常繁多,什么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马面裙、斓干裙……数不胜数。这种千姿百态的罗裙曾盛极一时,装点了满清一代。

 

  旗装与汉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旗袍是袍,上下相连衣不分裁。满族女子长年累月穿着的都是袍服,从来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裙算作是裙的话,也还是很少有机会穿着,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在日常生活穿便服袍。而汉族女子却从来穿裙不穿袍,上着衫袄下着罗裙,上下衣分裁不连属。然而旗袍与罗裙虽然形式不一,但其内在精神却是一致的,都是平面的造型,都是以宽衣大裳和繁复的绣饰掩盖女子的体形。装饰可以千变万化,但平直的造型却一直不变,于是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中国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难怪作家张爱玲会感慨:“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从清初到清代中期,旗装与汉装泾渭分明,清朝统治者为避免其传统服饰被汉化,一入关便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但汉族女子千姿百态的罗裙仍在时不时地诱惑着满族女子,为此顺治、嘉庆年间朝廷曾多次颁布禁令,从中不难看出,当时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女子装束的风气之盛。从清朝中期开始旗女汉女的着装已经有融合的趋势,到清晚期便出现了服饰上满汉互借互用,旗女袍服变得像汉女袄裙一样宽身大袖,而汉女袄褂也变得如同旗袍一样越来越长,繁复而精美的镶滚装饰则成了她们共同的爱好,这一时期不论旗女还是汉女极富时代感的时兴做法就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等边缘施绣镶滚花边。清末的旗装与汉装虽然仍然大不相同,但两者之间却不再是绝对的井水不犯河水,有穿着长坎肩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后又互相模仿,以穿对方的衣服为美。曾经被统治者想强行统一而未能成功的满汉妇女服饰,在岁月的流逝中,在相互的吸引中悄悄地从初期的对立走向了交汇融合,这为现代旗袍的出现作了一个极好的铺垫。

 

  到了清朝晚期,西方列强打开了东方古国的大门,洋装洋货蜂拥而入,慈禧太后御前的德龄姐妹开始穿着洋装出入外交场合,而19世纪末发行的《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幅描绘妓女应召的出行图,其中的着装更是全无规矩:旗装、日装、男装、道姑装、西装、女式洋装,无所不有。

 

  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汉族女子宽大的罗裙逐渐隐退了,晚清名妓宣扬的裤装逐渐流行。在传统汉族女子的衣着习俗中,裤子向来难登大雅之堂,良家女子一旦出门或在正式场合,总要系上裙子。旧式旗袍直身宽敞,袍里也都配穿长裤,鲜有直接将裤子穿在外面的,据说以前良家妇女与妓女的最大区别便是前者穿裙,后者穿裤。但是到清末民初,西风涌动,风气逐渐开化,裤装外穿已不再是良妓的区别,大家闺秀也乐意穿裤装以使自己行动轻便,合乎潮流。于是传统的上衣下裙和新兴的上衣下裤就成为汉族女子的时兴装束。初始的上袄下裤讲究紧身瘦小,袄做的很长,几乎延到膝盖,裤子做的很瘦,窄窄的裤管象铅笔一般瘦长,衬着脚底下小小的金莲,或者不缠足的绣花鞋,整体感觉非常直线化,看上去同一块搓衣板一样平直,没有一点女性的曲线。

 

  从此时期老广告的画面上看,女子着装的另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元宝领的出现。原先不管是汉人装束还是旗袍,一般都是圆领,刚跨进20世纪的大门时,低领斜襟大衫还在盛行,稍稍过了数年,高领窄袖袄便取而代之。这种高领,最早是四马路长三堂子中的倌人发明的,领衬很硬,高达四、五寸乃至六、七寸,几乎与鼻尖持平,不仅把脖子裹的严严紧紧的,而且遮住了半边脸颊,正面看上去形似元宝,俗称元宝领。元宝领以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成了瓜子脸,因此很受清末女子的欢迎。当时的竹枝词曾形象地描写道:“娇娆故作领头高,纽扣重重掩不牢,但诩盘来花异样,香腮掩却露樱桃”。最能反映时装变化的广告画家们及时捕捉了这种新气息。老广告的第一代画家周慕桥,在民国三年为英美烟公司老牌品海香烟绘制的广告中便是穿着这种当令时装的美女。两位在公园相遇的女子,树着高高的元宝领,穿着过腰线的上衫,下着时兴的裤子,露出一双三寸小金莲,虽然仍不脱传统的窠臼,但却在古典中透露出新时代妇女解放的丝丝新气息。

 

 

标签:中国  旗袍  女性  时尚  满族  回归  性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