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民族

东北民族

清入关前统御汉官的策略(8)

2014-11-15 11:09 《史耘》,第1期 叶高树(台湾) 5658
清政权深知历史上金、元两代“皆能用汉人以成事业者也,小用之则小效,大用之则大效”,(注160)从其入关前的崛起、壮大,以至于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正足以说明此一趋势。


  红夷等炮虽备,惟“从陆路挽运,万分艰难,恐不能达敌境”,(注141)而天聪八年(一六三四年)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率“骑船来投”,汉官佟整认为,“倘此船一得,将水手舵工厚加恩养,借此来人火炮之力,要截宁锦运粮咽喉之路,不惟山海如破竹之势,而继取北京,亦如反掌之易也”。(注142)以往明朝赖以抵御清人的“长技”,经由仕清汉官的传授,使其在武器上的优势逐渐丧失,明军坚城固守的战术,也因而遭到严重的挑战。至于造船之法与操船之术的取得,(注143)在明清关外时期的战争中,水师虽非决胜的关键,却能达到“借此声势,以惊南朝边腹人民”的目的。(注144)

  其次,明朝任职辽东的官员,彼此间的亲戚故旧关系错综复杂,常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注145)汉官既多属辽籍,其人际网络往往被运用在招降工作土。以崇德七年劝降吴三桂事为例,皇太极除亲自致书外,又命张存仁、祖可法、裴国珍、吴三凤、胡弘先、邓长春、陈邦选、姜新等新旧汉官,各自修书劝诱。与吴三桂各函的内容,率皆先叙亲情、友情;继之告以“与祖氏三大将俱系母舅,十余副参又系昆弟,亲族若此,罪案若彼,台台欲逃罪而责无可诿,欲明心而踪有可疑”;再以“大厦将倾,一木难支,纵使苟延日月,不过拥兵自卫,跋扈要君,智竭力穷,蹈令舅(祖大寿)之辙”的道理来劝说他。(注146)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上威胁利诱等方式,当时吴三桂虽未予理会,然即便其抗清意志如何坚定,也难免会受到影响。

  又清入关前众汉官之中,以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三人最受重用,清人称之为“三顺王”或“汉三王”。当孔、耿叛明降清动向未明之际,宁完我曾主张“若孔耿诸人率众肯来,汗当收入我汉兵营中,其伊之大小头目,照依我汉营一样分署部伍,置立将帅”。(注147)皇太极却将孔、耿统属的军队编为“天祐兵”;稍晚来降的尚可喜及其旧部,则另编为“天助兵”,且二者皆独立于汉军之外。(注148)孔、耿、尚之所以能享有独立的管辖权,除了是皇太极表现其善待的诚意之外,更重要的是:一方面利用他们的战力,与旧汉官形成竞争;一方面则藉之防止和硕贝勒权力扩大,以利中央集权体制的实现。(注149)

  此外,明清间的战事日益频繁,亦与汉官的鼓吹与献策有关。例如:祖可法主张应尽快进兵北京与山海关,曰:“远者北京,乃是天下之首,得了此地,谁敢不服。近者山海,得了屯驻兵马,全辽不攻自然归顺”;(注150)陈锦强调必须及时“放手大做,趁机勇为”,只要“注一分全力于北京,势必可得。北京一破,山海自开,河北传檄而定矣”;(注151)张文衡则建议乘明朝面临宣府、大同“受兵饥疲,不能即振,山陕川湖又为流贼扰乱”,东南“又困于新饷”等困境之际,“此正东西不相顾之时,又是一进兵好机会”。(注152)

  就整个战争策略而言,天聪七年以前,“举兵深入其境,焚其庐舍,取其财物,因粮于敌”,(注153)是对明作战的重要方针,然在汉官的建议下,清军逐渐由掠夺转为占领,对明清势力的消长更造成莫大的影响。例如:祝世昌力主须“预挑随征备用守城官员”,以确保战果,因为“彼当人心归顺之初,须得老成练达,操守谨慎,不爱财物,不图小利者,方能调和人心、安抚地方”;(注154)祖可法则拟定收揽民心、“以汉攻汉”的办法,曰:“若有城池不用攻克,投顺者,一人不杀,一妇不拆,一物不抢。男子剃头,女人衣妆听便,照旧耕种生理,各城官军商民闻知,自然归顺。如有不顺者,城池不拘大小,攻开一处,诛为首抗命者,而宥其余,将他妻子,家产不动,查他壮丁若干,与他器械,叫他攻不顺的城,要攻开一城,他的妻子家产照旧与他,死者凭命。使汉攻汉,何不妙哉。”(注155)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入关前  统御汉官  策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