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届”:我们永远在一起
2014-11-16 12:59 抚顺晚报 李允
3843
40年后,再举起“一年一班”“一年二班”……的班牌走过主席台,这群年近60的人百感交集。他们是我市第16中学的“老三届”毕业生。是时,是2008年8月26日,距离他们上山下乡、被称为“知识青年”整...
“老三届”:我们永远在一起
记者 李允

青春不再,岁月已远,不变的是“老三届”心中永远的真诚与坚毅
40年后,再举起“一年一班”“一年二班”……的班牌走过主席台,这群年近60的人百感交集。他们是我市第16中学的“老三届”毕业生。是时,是2008年8月26日,距离他们上山下乡、被称为“知识青年”整整40年。是日,千余名“老三届”汇聚在他们的母校——16中学的操场,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
当年
1968年9月26日上午,16中学近千名初二初三的毕业生在龙凤矿前,分乘二十几辆大客车来到抚顺南站。“我们整整包了一列车,列车上近千名学生和列车下千余名送别的家长、亲友,在车窗上下互相倾吐着分别的话语。当列车的汽笛一声长鸣,顿时哭声,喊声,再见声,锣鼓声响彻一片。同学们的手不得不从家长和亲友的手中抽出,家长和亲友的心刹那间随着列车的启动而被无情地带走了……”66届毕业生、当年3 年7班的张鹏林在一篇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那年的9月26日和11月26日,这个学校的66、67、68三届毕业生37个班的2000多人,先后下乡到辽西义县七里河、留龙沟、张加堡、瓦子峪、石佛堡等公社。
说是毕业生,其实初一的同学才刚刚升入中学。小女生还没有锹把高,秋收拔高粱时,几乎被高粱棵掀倒。远离父母,远离老师,同学们在春种秋收中感受着友谊和农民的纯朴,也感受着劳动的艰辛与青春的困惑。冬天青年点太冷,要穿着大头鞋、戴着棉帽子才能入睡。没有食用盐,偷来喂牲口用的大粒盐拌高粱米粥吃。为了省下火车票钱,逃票不成被罚扫车厢……
缘起
参军,招工,考学,回城……当纤细的双手磨起老茧,当稚嫩的面庞写满沧桑,再回到城市,再回到抚顺,他们又开始了为工作、为孩子、为老人的奔忙。青春年少的歌声,已幻化成生命的背景音乐,不时地响起在中年的生命中。同学聚会,校友联谊,儿女婚庆,越来越多的同学在上述场合相遇时,感念时光的迅疾,感念青春的友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何时能让全校的同学相聚在一起共叙青春?
2007年5月,在一个同学儿子的婚庆会上,当年三年十班的体委王顺提出了让人激动不已的想法:明年,也就是“老三届”下乡40年的时刻,举办一次全校规模的千人同学会。这个动议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这年的8月份,“纪念抚顺16中学1968年老三届上山下乡40周年筹委会”成立起来。筹委会还设立了会务组、组织组、宣传组、文体组、文艺组、音响、灯光组、后勤组、医务组和保卫组等。他们分工明确,37个年班分别设有班级联络员,每个年部还设年部联络员。
筹备
一年来,筹备会开了十几次。为了联络更多的同学,3年2班刘泰会、3年7班的金桂荣同学专门返回义县或打电话、上网、跑农村,终于找到落户在温道林场的冯素珍。很多同学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给以大量的支持。齐佐亮、张梦安等数位老师主动要求来到筹委会,要求承担些任务。
上一页1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龙凤旧事》之抓蛐蛐儿
- 下一篇:王维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相关文章
-
06-27一个抚顺知青四十年前的日记
-
05-21四十年前的知青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