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是1840年随着帝国主义商品打入我国市场的商品之一,人们叫“洋火”。解放前,抚顺市场火柴供应由私营杂货业经营;解放后,火柴生产和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由百货公司统一调拔,并列为百货系统的主要大商品之一。后来,各地所生产和经营的火柴,一般都是赤磷火柴,由于这种火柴非经与盒旁磷面摩擦不能发火,因此又称安全火柴。
抚顺解放初期,火柴供应基本满足了市场需求。据商流指标统计,1951年抚顺地区销售1.13万件,1952年销售1.16万件,年末库存1.2万件。据1953年商流计划执行情况检查记载:1953年计划购进1.68万件,实际购进1.48万件,完成计划的88%,销售1.69万件。1954年计划销售1.97万件,实际销售1.99万件。1956年对抚顺地区市场火柴需求进行了调査,社会需求量为2.21万件,实际销售2.20万件,其中:国营商业销售0.78万件,供销社系统0.54万件,公私合营商店0.88万件。
1982年10月4日,百货公司关于火柴供应发出通知:从即日起,供应第八期火柴,每户一包,记入副食购买证第三页,并记明供应的品名、数量、时间。集体伙食单位:供应三包,登入集体粮油购买证的9月份记事栏内。1983年火柴货源充足,全年销售5.86万件,经商业局同意敝开供应。1985年全年销售8.69万件,基本满足了市场供应。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