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锡伯族石碑的发现与初步研究(2)
2014-12-06 07:38 社会科学辑刊 吴扎拉克尧
2681
青年民族学者乌扎拉克尧,一九八三年九月在抚顺参加学术讨论会期间,不辞辛苦积极深入到锡伯族聚居区进行调查。几经努力终于在鹰落山农村发现了锡伯族石碑。
据鹰落山地区的锡伯族何氏家谱记载:抚顺地区的锡伯人最初居住在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城,清康熙三十六年以后,迁移到了盛京地区的沈阳小河沿,以后才又迁移到抚顺浑河旁边的“二道房申”。因锡伯人喜欢打围,经常出没于山区,遂又从“二道房申”迁移到“鹰落山”下定居至今。锡伯人经过曲折的经历,来到抚顺地区,当时兵丁及其家属总数不过百人。人数虽然很少,但是由于他们有“望与山俱”的信念,终于使这里的锡伯人口不断增长,现在已经发展到一千多人[2]。
第二,锡伯石碑反映了锡伯人使用文字情况的新变化。抚顺锡伯石碑的文字,全部是汉文,对照一下沈阳太平寺的满文石碑,亦可感到发生了明显变化。
锡伯人在清初以前的时代,曾经长期受到蒙古族的役属,特别是嫩江科尔沁蒙古的控制。那时他们习学的主要是蒙语蒙文。到了清初,科尔沁蒙古将锡伯人众“进献”于满洲统治者,被编入了满洲八旗。这期间,锡伯人在满洲八旗中又开始习学满语满文。据历史文献记载: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在墨尔根两翼设立黑龙江最早的少数民族学校时,来自四个少数民族的学员中,就有锡伯族学员[3],这是清朝时官方志书对锡伯人学习满文最早的正式记载。
此段时间,是锡伯族人大批掌握满文的时期,特别是淸乾隆年间。这期间,近五千名锡伯人远戍新疆伊犁,靠着他们掌握的满文功底,不断在本民族中推动。清朝末期,满文渐废,而新疆地区的锡伯人却得天独厚地继承了满文,这就是二十纪四十年代所称之为的“锡伯文”,一直到现在。
从沈阳太平寺碑文的情况来看,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到了清嘉庆年间,对满文,汉文的掌握都还是比较好的。沈阳太平寺石碑原来共有二块,其中的一块是用满文刻写,另一块则是用汉文刻写,就说明了这一点。
然而,到了清同治年间,东北地区的锡伯人使用满文的情况就发生了新的重要的变化。汉文已经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在抚顺锡伯石碑上,就全部使用了汉文,而没有用满文。抚锡伯石碑正是在这一点上真实地反映了锡伯人使用文字情况的重大变化。如果我们推算一下时间的话,锡伯人立的汉文满文太平寺石碑的时间是淸嘉庆八年(1803年),而到了清同治七年(1868年),锡伯人已经完全使用汉文石碑了,这中间只间隔了六十五年。
第三,石碑记录了锡伯人的射箭武功。锡伯人善射的本领是在世代相沿的悠久岁月中形成的。《魏书》就曾经记载锡伯人的先民以“射猎为业”。长期以来,在锡伯人中甚至形成了一种风俗:每当生下一个小男孩,这家锡伯人就要往“喜利妈妈,上挂一支小弓箭模型,象征这个孩子将来能成为优秀的射箭手。
2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抚顺锡伯族
- 上一篇:盘点百年以来抚顺的戏台、剧场
- 下一篇:后金“天命通宝”钱范陶范
相关文章
-
07-29梁思成学生——抚顺人张连步
-
03-20苏新天回忆录—南下深圳(10)
-
03-13苏新天回忆录—留学归来(9)
-
03-06苏新天回忆录—远游美国(8)
-
02-28苏新天回忆录—再回抚顺(7)
-
02-27苏新天回忆录—新疆岁月(6)
-
02-20苏新天回忆录—清华园里(5)
-
02-13苏新天回忆录—家庭变故(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