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民族

东北民族

论肃慎族系诸称谓的关系及勿吉的来源(5)

2014-12-09 08:57 《满族研究》 梁玉多 2710
肃慎、挹娄、勿吉是同一族系中不同的民族或部族,由于强盛与否和是否为中原政权所知的原因,不同的时期,他们分别代表了整个肃慎族系。勿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是指肃慎族系中一个民族或部族;广义的則是指南北朝时期由勿吉之名代称的整个肃慎族系。


  其次是沃沮。沃沮属秽貊族系,主要分布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沿海地区,向北可能延伸到绥芬河中游东宁盆地一带,该地团结文化下层即被认为是沃沮文化。[14]《后汉书》、《三国志》有沃沮传,说明汉代到三国时期沃沮存在。但《魏书》中没有沃沮传,说明到南北朝时沃沮已经不存在了,其朝鲜半岛部分无疑为髙句丽所占,绥芬河流域部分则明显是为勿吉所占。(关于这个问题下文将详述),这里的沃沮人当然融合到勿吉中去了。

  再次是豆莫娄。豆莫娄又称北夫余,是夫余的一支或是夫余灭亡后遗民北走建立的,《魏书》、《北史》有传,但此后即从史籍中消失,说明它是在南北朝到隋唐时为北扩的勿吉——靺鞨所亡,遗人与勿吉——靺鞨人融合,成了勿吉一靺鞨的黑水部的一个来源。

  此外,勿吉与其它周边民族或部族也可能有这样的融合,可能是其它族融人了勿吉,也可能是勿吉融入了其它族。总之,族系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相互交溶和融合经常发生,没有哪一个族系或民族是“纯种”的,勿吉——靺鞨也一样。

  清楚了勿吉的多源性,上述不好理解的史料也就可以理解了。勿吉本来就是由肃慎族系内不尽相同的民族或部族构成的,又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或部落联盟,分布在广大地区内的不同的部分融合的对象不同,语言习俗等方面就会有一定的不同。《魏书》说勿吉“言语独异”,指的只是与北魏政权发生联系,为北魏所知的那部勿吉人的情况,最多也只是一大部分勿吉人的情况而不是全部。《新唐书》、《太平寰宇记》关于东胡族系的室韦与靺鞨(勿吉)语言和习俗相同的记载,俄国学者沙弗库诺夫认为应当这样理解:“有一部分室韦人已经很密切地与姆克利人(即勿吉——靺鞨人)混杂在一起,甚至于改变了他们的语言”。[15]这一见解应该说是合理的。

  勿吉所处的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迁徙、大动荡、大融合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格局大大改变了。东北地区也是一样,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勿吉的强大与扩张。在这一过程中,恰恰是勿吉——靺鞨改变了东北民族的旧格局,也通过民族的交溶和融合改变了自己。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

  勿吉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是指肃慎族系中一个民族或部族;广义的则是指南北朝时期由勿吉之名代称的整个肃慎族系。那么,勿吉的哪一部分是本来称为勿吉的民族或部族,即狭义的勿吉族呢?

  《北史》、《通典》等史料载,勿吉有七部:粟末部、伯咄部、安车骨部、拂涅部、号室部、黑水部、白山部,狭义的勿吉必在这七部之中。这就要看哪一部的部名与勿吉相近、相关。张博泉先生认为伯咄、拂涅二部与勿吉有关。“伯咄,即后来莫颉府所在地,在今哈尔滨、五常间。拂涅部即后来拂涅州府所在地,在今依兰附近。莫颉即勿(读如没)吉、靺鞨,而拂涅《金史》作蒲聂,拂、蒲都是m变为f、p的结果,吉、羯转音为涅、聂,是由于n(舌上)与j同位,而互转的结果。他们的名称都是勿吉、靺鞨的转音分为二部名”。[16]

  公元318年,北魏的先世平文皇帝郁律“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17]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鲜卑人占有了匈奴故地,即今蒙古草原地区,却没有把势力伸入到肃慎族系范围内,可见其所吞之“勿吉以西”皆非肃慎族系民族。那么勿吉就是肃慎族系最西端的民族,与张博泉所推定的哈尔滨、五常间(伯咄)相符,(拂涅是否在依兰一带还须进一步探讨,但此时应与伯咄相去不远)这样看来,伯咄与拂涅二部皆源于指代整个肃慎族系之前的勿吉,即狭义的勿吉是确有可能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肃慎  勿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