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网友投稿

网友投稿

我国为何要设立国家公祭日?

2014-12-13 11:46 抚顺7000 和谐社会 1155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早在9年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的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首位建言者,全国政协原常委赵龙表示,“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赵...
  图片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早在9年前,就有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的建议。设立国家公祭日的首位建言者,全国政协原常委赵龙表示,“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尊重生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特征。”赵龙表示,设立公祭日表明了整个民族铭记历史的决心,更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尊重和对平民生命的敬畏。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黑暗、最沉重的一页。”抗战期间,我国有3500多万人员伤亡。然而,一直以来,国家层面缺少一个集中祭奠平民死难者的纪念日,这与我国二战战胜国的地位不符,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12月13日,中国将迎来首个国家公祭日。为纪念曾经发生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制度性国家公祭日,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公祭日?在曾经遭受的全民族灾难中,为什么选择南京大屠杀?这其中,既有对历史记忆的传承、判断,也有基于现实的考量。不忘记历史苦难,不是要培养仇恨,而是要培养出大国公民应有的历史价值观,和与国际社会相处的尊严方式。


    
国家公祭日提供的庄严感,有助于恢复历史的庄严,特别是在虚无主义消解历史的价值判断之时。历史的荣耀和悲情,需要我们正确体会;国家公祭日提供的舆论平台,有助于帮助我们连接历史和现实,为我们找到历史中的正确定位;国家公祭日有助于我们回顾审视历史悲剧,维护基于历史形成的判断,防止历史被人为歪曲。

 南京大屠杀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国家公祭日就是通过直面历史上的悲情时刻,以达到以史为鉴、警示后人的目的。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不乏对于悲情时刻的记录。以什么样的历史悲剧作现实的镜鉴,有不少选项。为什么确定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不是其他?

 其一,南京大屠杀象征着中国苦难近代史的高潮时刻。中国自近代以来所遭遇的外部压力,给整个民族留下了许多历史疤痕,而八年抗战最为艰苦,中国军民付出的牺牲最大,中国向现代性转变的进程被阻滞得最为严重。

其二,迄今为止,77年过去了,日本作为那场侵略的始作俑者,始终没有作出应有的历史反思。最近两年,还通过篡改历史、为侵略正名等方式,为修改和平宪法、重启军国主义之路制造声势。

其三,日本近年来的这些行为,不仅让中日关系降至冰点,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对二战后形成的国际政治和安全体系构成了潜在威胁。

 还原历史真相,需要一面真实折射历史的镜子。警惕历史反复,告诫颠覆历史的行径,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传递和平声音,需要一面真实的镜子。而无论从反法西斯主义还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南京大屠杀都不仅是历史留给中国人的伤痛,也是留给全世界的伤痛。如同奥斯威辛集中营,其警示意义是世界性的。

    公祭,在无声中凝聚民族的合力。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之痛,也是中华民族之殇。今年,南京大屠杀悼念活动首次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公祭日,南京上空的警报响彻全国,在13亿中国人的心中引发共鸣。声声警报,警示着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声声警报,提示人们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声声警报,也激发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国家公祭,意味着公祭活动将从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这就是公祭的巨大力量。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国耻,是中华民族的创伤,也是世界现代文明史上人道主义的一场灾难。把家殇、城殇变为国殇,就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牢记侵略战争曾经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忘却苦难的历史,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今天,遥想30万同胞死于非命的惨状,我们流下的是悲情泪水;明天,化历史悲情为奋斗动力,我们缔造的将是伟大的民族复兴。公祭的力量,在于让我们重温国家的悲惨记忆,警钟长鸣,戮力同心、共襄发展,更加珍视和平,更加激励国人以自强不息的姿态走向未来,永远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