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相适:阿尔当的诗瓢
阿尔当的诗瓢
先说阿尔当,最后说诗瓢。
位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镇西南25里的阿尔当,是个缓山细水的小山村,风光无奇,然而青史却有其名。为什么呢?因为在一百八十多年前,这里隐居一位羽扇纶巾的翰林。这里曾是文人墨客向往奔聚之所,这里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里是辽东的彭泽南山。
阿尔当,也写作阿尔党、阿尔丹。第一部《兴京县志》记载:“王树滋,字晓坪,通籍后,结茅阿尔丹山中,以吟咏自适。著有《蔬香馆诗钞》梓行于世。”“通籍”,初做官;“结茅”,建构茅庐。说王树滋在阿尔丹山中建座草房,名为“蔬香馆”,隐居于此,吟咏诗赋,怡然自得。
王树滋在隐居前是做官的,做什么官呢?让我们走近这位隐士吧。
王树滋是未腐古尸济南府知府王朝幹的次子,生于沈阳(年代不详)。道光十一年(1831年),考中举人,紧接着,道光十三年(1833年),又考中进士,名列三甲第四名。这年父亲病逝于济南知府任上。
考中进士之后做什么呢?《奉天通志》卷154、212记载:“王树滋,字晓坪,奉天府承德县人(承德县又叫沈阳县),道光辛卯举人,道光十三年癸巳科进士,三甲四名。选翰林院庶吉士,侍讲衔。未散馆,告终养归,以文学自娱,发起重修萃升书院,著有《蔬香馆诗钞》刊行。”
王树滋在考中举人之后至隐居之前,经历了三次考试。第一次是国家级的“会试”,参加会试的必须是举人,每三年一届,考试地点在京城,皇帝亲自出题,被取中的称作“贡士”。会试之后接着举行“殿试”,贡士都参加,地点在故宫里的保和殿,皇帝亲自主考。殿试结果分出“三甲”,一甲只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统称“进士”。王树滋是进士三甲第四名。殿试之后还有“朝试”,目的是分配官职。状元、榜眼、探花都进翰林院任高级官员。其余的按会试、殿试、朝试三项总成绩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各部主事和知县等职。选为“庶吉士”的都是进士之中优于文学书法者,为翰林院学习研究性的官员。翰林院下设庶常馆,组织庶吉士学习研究。三年一届。三年期满,举行考试,然后授翰林院的实职,这个步骤叫“散馆”。王树滋是庶吉士,“侍讲”衔,从五品。翰林院的所有官员都可称为“翰林”。
翰林院是中央直属机构。它的职责大致是:1、培训满、汉高级官员;2、执掌省级、国家级科举考试;3、为皇帝撰写圣旨,包括诰命、敕命、碑文、祭文等等;4、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等书史;5、跟随皇帝外出巡幸视察,记录皇帝起居言行。王树滋假如不辞职,那么,他肯定是中央书记处或者国务院办公厅的中级官员。
然而,王树滋未等散馆,毅然决定辞职,放弃即将到手的高官厚禄,离开京城,养归山野。
作者简介
孙相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人,1941年生,满族,母亲爱新觉罗氏溥字辈闺秀。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迁居抚顺,专心研究清前史、抚顺地方史和满族姓氏。曾任《清前史研究》刊物执行主编。2014年出版50万字专著《走进满族姓氏》。其散文、诗赋散见于抚顺报刊。
- 上一篇: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之塑造与演变
- 下一篇:酣睡143年的知府
相关文章
-
06-09阿尔当的隐士——王树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