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婚礼的变迁,记忆里的温暖(2)

2015-02-27 21:13 抚顺7000 王尧 3170
婚礼的变迁,难忘的温暖王尧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咱们东北的婚礼向来是极其隆重的。它凝聚了父母、长辈和亲友们满满的祝福,也是大家用绵薄之力表达心意、彼此来往,共同为新人构筑的暖巢贡献一点“实物基础”的机会,更是新人感恩、送谢的过程。回顾这些年来耳闻目睹,自己策划、主持过的婚礼,...

婚礼的变迁,记忆里的温暖 图1

资料图片 来自网络


  一种是职工住宅楼里的婚礼,我身临其境。大多是与父母合住或单独的新房里,新郎、新娘在领导、同事、街坊邻居的欢笑和祝福中,由车间师傅或班组长当证婚人念结婚证书,车间领导到场讲话后,就举办婚宴。那时候职工楼里办喜事的人家没有“香车迎淑女”的排场,在饭店举办婚宴的极少,大都在职工住宅楼前的空地上办。住宅楼门洞的两侧贴上了大红的双喜字,垒砌红砖炉灶,用煤块和劈柴烧热了能放一、两个大勺的炉子,亲友们帮着洗菜、切肉切菜、杀鸡褪毛,“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鱼肉蛋菜这时都“闪亮登场”了,满楼前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和饭菜的飘香。邻居、单位领导和同事们都来庆贺,喝上一杯喜酒。可那么多人在哪儿吃、餐具怎么解决啊?好办。一个楼层起码得有四、五家邻居早把自己住的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摆上自己家的桌子、碗筷、盘子、小酒盅,邻居大叔大婶还得地上地下倒酒、端菜、盛饭地“伺候局“,陪着新娘的娘家贵客喝酒、唠嗑,像办自己家的喜事一样帮着操办,真是亲情暖暖、爱意浓浓。那是同甘共苦的工友、邻居们不图任何好处和回报的“无私奉献”,想想那时的邻里关系,心里一阵阵热、一阵阵暖!


  一种是车间里举办的婚礼,是我后来听说的。我原来工作的厂子里有一位车工师傅、先进工作者。他的婚礼是在七十年代举办的,地点在工作时间的车间里。当时,由工段段长宣读《结婚证书》,车间主任讲话祝贺,并赠送了一套《红五卷》做礼物送给新郎新娘,新郎宣读婚后要打破自己计件记录的决心书。有点发黄的照片上,在高大的车间厂房里、铮明瓦亮的车床前,工友们簇拥在新人身旁喜笑颜开,当新郎的师傅手捧着红宝书满面春风地看着新娘子,胸佩红花的新娘子是市立医院的护士,正落落大方地微笑着迎受大家的祝福,那是今天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婚礼,那是那一代最质朴的劳动者“移风易俗”的、最神圣、最感人的婚礼!


  八、九十年代,生活条件逐渐好了,婚礼盛况空前。嫁妆“四大件”变成了“黑白电视机、收录机(既可收音也可录音、播放)、洗衣机、电冰箱”,后来又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组合柜(把大衣柜、梳妆台、电视和收录机放在一起的组合家具)”,更豪华一点的嫁妆还包括空调或电风扇。双方“会亲家”的时候,婆家还要给未来的儿媳“打底儿”至少要几千元以上,或更多钱额的“见面礼”。迎亲要有大客车,摄像机也出现了,开始有了婚礼录像,由键盘手、吉他手、贝斯手、架子鼓手组成的乐队也出现在婚礼上了。对婚礼主持人的要求开始高了——口才得好,得面面俱到,不偏不倚,把女、男双方抬得一般高,开明的男方还希望把女方抬得更高些才好。程序也更复杂了,有征婚、交换信物、领导致辞、父母讲话、来宾致辞、新人喝交杯酒、撒小礼品作纪念物等等。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在工厂从事共青团工作。由于经常组织文体活动,有一副说得过去的歌喉、说得算“溜”的嘴皮子,就开始给基层的团干部、团员青年主持婚礼。说是主持,其实就是请领导念念证书、讲讲话,然后上菜、倒酒开喝。主持人唱几首歌,新人的车间、班组里好说好唱的小青年表演个节目,大家起哄让新郎新娘“咬苹果”、扮“猪八戒背媳妇”满场转圈,婚礼场面越热闹越好。大家工作、生活在一个工厂,谁有了喜事都真心实意地庆贺,由衷地祝福!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王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