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俊:“红眼眉”土豆种
2015-03-05 08:10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2162
下乡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七零年,这年春天就开始旱,凡是下地的种,都要进行抗旱处理。比如有的要先浸种,有的要先发芽、而更多的是要靠“坐水”下种。就是按垄、按垵儿浇水,然后再下种籽。一个生产队好几百亩地,你就想想怎么个浇法吧?没别的办法,就靠马拉、驴驮、...
抚顺知青故事
王维俊:“红眼眉”土豆种
资料图片
下乡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七零年,这年春天就开始旱,凡是下地的种,都要进行抗旱处理。比如有的要先浸种,有的要先发芽、而更多的是要靠“坐水”下种。就是按垄、按垵儿浇水,然后再下种籽。一个生产队好几百亩地,你就想想怎么个浇法吧?没别的办法,就靠马拉、驴驮、人挑,男工女妇,老小孩芽,凡是能动弹的,全都上阵。个个累的是急头白脸、气的五拉嚎疯,都骂老天爷。我们更是如此,从未挑过水,肩上压上百十斤的担子,还要爬山,累的汗顺腚沟流,担子从右肩换到左肩,再从左肩换到右肩,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挑到地方,水洒的只有一半了,身上泥猴一般,那狼狈相,甭提了。你要问为什么这么干?为了嘴呗!
我们下乡的地方地处辽西北,是个八分山二分田的穷山沟,一条小河还是个季节河,天上雨多它就发大水,天上没雨它底儿朝天。水多的时候就一直流到小凌河,再到大凌河,没水的时候,就连大凌河都不点儿水,所以当地有民谣“大凌河的水没腰深,两岸老农饿断魂,王八倒是有的是,提起叉子扎鳖裙”可见水真的没多少。
因此,这个地方几乎年年抗旱,不抗旱就没有收成,连土豆炖茄子都吃不上。这里大部分农作物是玉米、高粱,因旱每亩的单产很低,好地的玉米产量也就在三百斤上下。农民的口粮一年才二百多斤,到了五黄六月,青黄不接,没有敢吃正经粮食的,绝大多数以菜当粮,土豆就是绝对主力。
时节没入伏,就开始吃土豆了,还不能都起了,要先扒门豆,就是最上边的两个。下边的叫它继续长着。上顿土豆炖茄子,下顿茄子炖土豆。甭管男女老幼,就是这个饭菜,爱吃不逮(方言:吃的意思)。还不用说他们,就是我们每年六百斤口粮的下乡青年每天也要最少一顿。公社下来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派到谁家吃饭,也就是土豆、茄子,但不是炖,而是烀的,一点儿油也没有,还要交两毛钱,四两粮票。你说困难不?
我的房东家人口多,两口子五个孩子,三个大小子,一吃饭像嗓子眼有个小手似的,直往里扒。真是“十一二的小子,吃死老子”,把个老叔、婶愁得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怎么才能多收些土豆呢?老叔想到了我。“你们家那边的土豆什么样,你再回家的时候想办法弄点土豆种回来,看看怎么样?”我应承下。答应他春节回家探亲一定给他带点儿土豆种回来。但我心里没谱:土豆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转眼到了春节回家的时候,我就把老叔想弄点儿土豆种的事儿和家里说了,大冬天的到哪去买土豆?何况那时候都是供应,我们家人口多,秋天买了不少土豆,放在菜窖里,够吃一冬天的。我奶说,就用咱家的土豆割(音:ga)吧,有多少算多少,现在真没地方买去。我们这边的土豆叫“红眼眉”,就是凡是有芽眼儿的地方有淡淡的红色,口感和下乡的土豆没什么两样,一样面糊。高不高产不知道。我奶说:“那可不一定,说不准换了地方,还就高产了”我对此抱怀疑态度。
上一页1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王维俊:难忘的“打平客”
- 下一篇:王维俊:两只鸽子鸡
相关文章
-
03-24抚顺新増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03-241980年抚顺调整串休和上下班时间
-
03-23满族的萨满教变迁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