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李凤民:清入关前都城述略(4)

2015-03-14 19:24 抚顺七千年 李凤民 4351
在半个多世纪的清开国史上,后金国都城从最初的弗阿拉到赫图阿拉、界凡城、萨尔浒城、辽东城(辽阳),东京城和沈阳城凡七次迁徒。这些都邑的迁徙原因何在?经营、面貌如何?


  努尔哈赤对赫图阿拉的营建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迁都伊始:初建内城、庐舍,万历三十三年(1605)“筑大廓”;再就是万历四十四年他“黄衣称朕”建立后金国前后,按常规后一次他不仅要修“宫”和“殿”,《清实录》还说于“城东阜上建佛寺,玉皇庙,十王殿共七大庙,三年乃成。”综汇史料,此城的大致面貌是这样:

  此城有内外两重。

  内城:形状近似长方形,东半部棱角较规则,西半部近于半圆形。周长约五里,东、南、北各有一门。城墙“高七丈,杂筑土石,或用木植横筑之,城上环置射箭穴窦,状若女墙、门皆用木板”,其形制与弗阿拉情况相似。外城:北部城墙乃沿苏子河修筑,南部城墙修在羊鼻子山半腰,随山势起伏而修。“周九里,南三门,北三门,东二门,西一门―,其居住区域如弗阿拉一样也有严格划分内城居其亲戚,外城居其精悍卒伍”,“北门外则铁匠居之,专冶铠甲,南门外则弓人箭人居之,专治弧矢”。内外城共住有“二万余户”,比弗阿拉时的“七百户”增加近三十倍。在建筑设置上,内城:在城西北有金銮殿(又称尊号台),是努尔哈赤建国称汗时的“常朝”之处。内城除金銮殿之外,金銮殿西北有刘公祠,东南有正白旗衙门。

  其它建筑物与城墙较近,由西墙至南墙依次有昭公祠、关帝庙、正兰旗衙门、镶黄旗衙门、城隍庙、镶红旗衙门、正黄旗衙门、文庙、魁星楼及正红旗衙门;东城墙,从东城门往北有协领衙门、镶兰旗衙门。城内有路四条,城正中有水井一眼,是全城唯一的水井。此地在全城最低,几乎与城外苏子河水平相近,据说这口井从古至今没有干涸过。当地人还传,老汗王曾说,此井“千军万马喝不千”;北墙外有“驸马府”,此处是五大臣之一何和里的府第(?)。内城外以东有“仓厫一区,共计一十八照,每照各七八间,乃是贮谷之所。”从此往东有一高丘,那里是《清实录》谓“建七庙”之“东阜”。此阜之上并列两座寺庙,东首名地藏寺,西首为显佑宫。其中地藏寺规模稍大,长约二十四丈,宽约十四丈。前有山门三楹,门前有“高丽狗”,山门内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山门往北有娘娘亭,亭两侧有廊房(各五间),娘娘亭以北有地藏王殿(五间),再往北有天王殿(五间);显佑宫面积长约十七丈,宽约八丈,前有山门,门内两侧有香亭,以北正面有三官殿,殿后有玉皇殿,殿前东侧有石碑。

  当然,这一面貌当是“积累”式面貌,从清初到入关之后必陆续还有增建,但主要还是努尔哈赤时的面貌。

  历史上有些事情是巧合的,努尔哈赤经营赫图阿拉与弗阿拉时间相同,都是十七年,但是,后十七年在淸(后金)开国史上是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其突出的成就有以下几方面:

  在经济上,实行“开荒屯田”、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粮食产童增多“造仓积粮,设仓官十六人”以备荒年战事之用。棉花的生产和产量的增加改变了过去只能生产麻布、棉花靠外提供的不足。此外,在狩猎、采集、畜牧、手工业、商品交换等方面都取得重大发展。

  其次,在实现建州女真统一基础上,统一了除叶赫以外的海西女真。与之同时,又招徕和征服了乌苏里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的东海女真部落。其统治区域已是南至鸭绿江、北达黑龙江、东濒大海,西至辽东边墙内外的大片土地。疆土日扩,归附日众。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入关前都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