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

卢然:从汉代“帻城”想到的(2)

2015-03-14 20:03 抚顺七千年 卢然 2229
“帻城”的建立,反映出汉代中央政权在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问题上,政策基调是怀柔和安抚。即便在高句丽地方政权出现反叛趋向,汉中央政权的民族政策核心仍未改变。当然,我们不能将这种政策理解为软弱,而应从中看到汉代中央政权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务实性。
卢然:从汉代“帻城”想到的 图1
帻城遗址(2014)
  新宾境内有白旗村,村外有一座古城址,考古界估定为汉代“帻城”。我们就从这个小城谈起。

  在研究高句丽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时,有一段历史记载常被引用,即《三国志·高句丽传》中的一段话:“……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沟溇者,句丽名城也。”[1]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央政权授予高句丽“朝服衣帻”有前后两个阶段。朱蒙在汉玄菟郡辖区内建立地方政权的初期,高句丽与中央政权关系是融洽的,表现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后来随着高句丽实力的不断壮大,经济社会有了一定发展,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出现若即若离的形态。因此,史料记载说“后稍骄恣,不复来朝”。

  但史料记载比较含糊,很多细节没有交代。即:中央政权给谁提供“朝服衣帻”?是给高句丽王?是主要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主管其名籍”是主管地方政权官员的名籍,还是所有高句丽人的名籍?这些虽属细节问题,但它恰恰是研究中央政权与高句丽地方政权关系演变的重要线索。

  通常的笼统理解,“朝服衣帻”是发放给高句丽地方政权的。他们每年要到汉玄菟指定地点领取。这成为高句丽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一种常规礼仪活动。但是,通过仔细研读上述史料,我们发现,“朝服衣帻”的授予对象不仅包括高句丽王、官员,还应包括高句丽民众。这种授予活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赏赐,应有着更深刻含义。综合各种史料,我们做出如下剖析。

  一、帻城,主要以帻为主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9年),东汉祭彤出任辽东太守。他秣马厉兵,加强武备,对边疆少数民族广施恩惠,于是高句丽不断派遣使者,到玄菟郡呈上貂裘好马以献朝廷。光武帝为表彰高句丽对朝廷的臣服,赏赐其“鼓吹技人”,同时规定每隔一定时间赏给高句丽“朝服衣帻”。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和谐关系维持了近40年。[2]

卢然:从汉代“帻城”想到的 图2
笔者在帻城遗址采集到的绳纹瓦残片

  后来,随着高句丽王朝逐渐强盛,不仅拒绝领取“朝服衣帻”,而且公然举兵侵扰汉高句丽县。尽管如此,汉中央政权仍然对其采取安抚政策。决定在玄菟郡东高句丽民族聚集地方建一小城,存储“朝服衣帻”,便于他们随时领取。高句丽族人称其为“帻沟溇”。沟溇,高句丽族语为“城”的意思。因此,人们也称这座城为“帻城”。

  一些人对史料中的“朝服衣帻”进行单一化理解,认为这是给高句丽王的一整套“行头”。其实,“朝服衣帻”是朝服、衣裳和帻的合称。而在这些物品中,“朝服”是少量的,“衣裳”是适量的,而“帻”应该是大量的。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此城以“帻”为名,而不是冠以“朝服沟溇”或“衣沟溇”。“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溇”,就是说,从筑“帻城”到《三国志》成书之时,已经过去了200多年,但高句丽人还记得“帻沟溇”,这也印证了中央政权授“帻”的活动影响十分广泛,并给高句丽族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由此可以推测,“朝服衣帻”授予的对象,除高句丽王、官员外,还应该包括高句丽民众。当然,领取的方式可以是高句丽朝廷有组织地领取,也可能是民众自行领取。

  二、“帻”本是平民用品

  帻,一种首服,初始是用来罩在头上束发的头巾。《后汉书·舆服志》载:古者有冠无帻。[3]自战国始,秦加绛帕于武将之首,以示贵贱。帻为一般平民所戴,古代身份低微的人不能带冠,只能戴巾帻。《汉官仪》:“帻者,古之卑贱不冠者之所服也。”[4]这些都说明,帻,原本是平民用品。

卢然:从汉代“帻城”想到的 图3

高句丽壁画中所绘男子头饰

卢然:从汉代“帻城”想到的 图4
介帻
  “帻”在中原地区进入上层社会并开始流行,时间应该与高句丽政权建立初期大体相当。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太子刘奭继位,是为汉元帝。《晋书·舆服志》记载,“汉元帝额有壮发,始引帻服之。”[5]随后,帻,便上下通行。有绿帻,赤帻,平介帻,介帻等名目。

  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帻在高句丽民族中也逐渐流行开来。不过,高句丽民族戴帻与中原汉民族略有不同,《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大加、主簿头着帻,如帻而无余,其小加着折风,形如弁。”[6] 《南齐书》中也有:“高丽俗服穷袴,冠折风一梁,谓之帻”的记载。[7]另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出土的高句丽壁画中,也曾发现“帻”这种颇具代表性的首服图案。因此说明,帻当时已经在高句丽民族中广泛流行开来。

  实际上,在当时中原王朝帝王行赏之时,物品名单中常包含“帻”。不过,一般情况下,赏赐王公大臣、有功之将除了“帻”,还包括“冠”,统称“冠帻”。《后汉书·鲁恭传》记载:“和帝因朝会,召见诸儒,丕与侍中贾逵、尚书令黄香等相难数事,帝善丕说,罢朝,特赐‘冠帻’履袜衣一袭。”[8]《后汉书·郑均传》中也有:“均遣子英奉章诣阙,诏召见英,问均所苦,赐以‘冠帻’钱布。”[9]的记载。《三国志·顾雍传》中还有:“尝疾笃,妻出省之,悌命左右扶起,‘冠帻’加袭。”[10]的记载,等等。然而,高句丽地方政权“常从玄菟郡领取的是“朝服‘衣帻’”,而不是“朝服‘冠帻’”,这或许说明,接受“朝服衣帻”中的“帻”的对象应该包括一般高句丽族民众。

卢然:从汉代“帻城”想到的 图5

  有观点认为,设立这座“帻城”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彰显中央王朝的威仪,每年在高句丽王接受“朝服衣帻”时,要举行赐予仪式。但史料中表述的却是“岁时来取之”,而不是“岁时授之”。

  三、主其名籍,证明被授予“衣帻”的非少数人


     在授予高句丽族人“朝服衣帻”的前一阶段,有“高句丽令主其名籍”记载。关于这一点,史学界有观点认为,“主其名籍”,是汉高句丽县令主管领取“朝服衣帻”人员的名册;另一种观点认为,史料所述是指高句丽县令掌管高句丽国的“名籍”即户口,负责处理高句丽的具体事务。在上述两种观点中,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汉代政权非常重视户口管理。《汉书·高帝纪下》中记载:“编户者,言列次名籍也”。[11]中央政权制定有关的户口管理法规,在《九章律》中设有《户律》,把户口管理载入国家大法。从中央到郡县再到乡里基层设置了一套相应的户口管理机构,以加强对全国户口的全面管理。汉代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姓名、籍贯、性别、年龄、身高、职务等。[12]《汉书·尹翁归传》有“其负翁归,罚亦必行。治如在东海故迹,奸邪罪名亦县县有名籍”[13]的记载。

  由于高句丽政权是西汉时期在汉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的地方政权,“高句丽令主其名籍”是很自然的事。高句丽县令根据“名籍”发放“朝服、衣、帻”,证明发放对象并非只是少数官员,还应包括高句丽民众。


  四、高句丽骄恣,说明“帻”不受欢迎

  高句丽地方政权建立初期,成员成份复杂,生产、生活水平低下。《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朱蒙行至毛谷屯,遇三人,其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水藻衣。”[14]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高句丽地方政权建立前后,其成员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所以,对中央政权提供的“朝服衣帻”应该比较珍视。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到玄菟郡指定地点领取。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维持友好的关系维持了近40年。后来,随着高句丽政权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生活条件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逐渐产生了“骄恣”心理。

  但问题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即便高句丽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中央政权免费提供的服装、衣帽也没有理由不屑一顾。要知道,在当时社会里,服装、衣帽对中原地区的百姓来说,也不是易得的物品,更何况处在北方极寒地区、又不产棉花的高句丽人。

  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是,高句丽人并非不稀罕“朝服、衣裳”,而是因为“帻城”里,“朝服、衣裳”数量有限,授予的范围有限。普通民众只能领取到一块装饰作用明显大于实际御寒作用的头巾,所以,他们“不稀罕”,这应该是“骄恣,不复诣郡”的原因之一。

  五、中央政权建立“帻城”的目的在于对高句丽安抚


    高句丽人“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但中央政权并没有放弃,而是“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做法。中央政权主动授予高句丽人“朝服衣帻”,高句丽不买账,本可以就此取消这种恩惠。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于东界筑小城”,非给不可呢?


  解释这种做法的理由可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通过分别授予高句丽王、各级官员、普通民众“朝服”、“衣”、“帻”,对其成员进行登记。“岁时来取之”,即每年都要掌握高句丽成员(男丁)的变化情况。事实上,高句丽人也清楚中央政权的用意,所以产生了不满情绪,以“不复诣郡”来对抗这种管理。

  汉代中央政权坚持发放“朝服衣帻”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对高句丽族人进行安抚和管理。

  “帻城”的建立,反映出汉代中央政权在对待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问题上,政策基调是怀柔和安抚。即便在高句丽地方政权出现反叛趋向,汉中央政权的民族政策核心仍未改变。当然,我们不能将这种政策理解为软弱,而应从中看到汉代中央政权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务实性。

  汉朝对高句丽地方政权的政策是一贯的。高句丽始祖朱蒙于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立政权。事情仅仅过了5年,汉成帝就册封朱蒙为高丽王,朱蒙当即遣使入朝表示“永为天朝效忠”。

  汉光武帝刘秀推翻王莽后,高句丽大武神王高无恤当即派遣使者到京师表示祝贺,并朝贡礼物。光武帝恢复其王号。建武年间,高句丽大加戴升率万余口投乐浪郡内附。安帝年间,高句丽太祖大王高宫,遣使朝贡,请求内附。这期间虽然高句丽也曾多次对辽东进行过侵扰,但汉朝一方面对其进行局部回击,一方面仍然采取“以恩信招之”。“朝服衣帻”当是“恩信招之”的举措。这在客观上对维护东北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注释:

  ---------------------

  1、《三国志》卷三十《高句丽传》
  2、《抚顺编年史》曹德全著
  3、《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
  4、《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第一上》注
  5、《晋书·舆服志》卷二五 志第一五
  6、《三国志》卷三○《高句丽传》
  7、《南齐书》卷五八 列传第三九
  8、《后汉书》卷二十五《鲁恭传》
  9、《后汉书》卷二十七《郑均传》注
  10、《三国志》卷五十二《顾雍传》注
  11、《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注
  12、侯伟:《秦汉时期户口管理考略》
  13、《汉书》卷七十六《尹翁归传》
  14、《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
  
该文章所属专题:卢然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高句丽  朝服衣帻  卢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