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母语”
2007-05-01 00:00 满族文化网 佚名
282
满族之所以存在,在于它的血统完整。满族与外族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言,而不是风俗习惯,诸如礼节、服饰、饮食等。(这里所指的满族不包括有着很多汉人血统的人) 在满族形成 满族之所以存在,在于它的血统完整。满族与外族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言,而不是风俗习惯,诸如礼节、服饰、饮食...
满族之所以存在,在于它的血统完整。满族与外族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言,而不是风俗习惯,诸如礼节、服饰、饮食等。(这里所指的满族不包括有着很多汉人血统的人) 在满族形成
满族之所以存在,在于它的血统完整。满族与外族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言,而不是风俗习惯,诸如礼节、服饰、饮食等。(这里所指的满族不包括有着很多汉人血统的人)
在满族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有它的语言贯穿于始终,承载着不同阶段的一切,同时也见证着一切,因为语言从来都是和思维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易变的,并且经常变化得面目全非。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民族,只有“语言”这个最显著的标志。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留什么发、行什么礼、叫什么名,等等,从来不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根本标志,不能说这些毫无意义,但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清代的满族人很少有吃狗肉的,然而在金代时的女真人却是吃的,经常宰狗宴客。今天的满族人已经改变了生活上的习惯,辫子剪了,名字改了,服饰换了,礼节没了,狗肉也吃了,但这些都不重要。就像很多国家的民族一样,这些随着时代变化的风俗习惯的更改,并不会导致民族的消亡。
但母语的丢失则性质完全不同。现在很多满人逐渐清楚了母语的重要性,却仍然没有明白恢复母语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改变汉语思维——这是最终的目的。
因为,满语与满人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满人的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满语中可以识辨出满民族每一种状态……
这就是说,满民族所在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它的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它脱离开来。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完全不同,是其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它的语言——满语,因为满语是满民族生存所必须的“呼吸”,是它的灵魂之所在……
这就是说,如果存在着“一条隐蔽的河流”,那么,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如果力图解释民族精神发展过程的依据,那么,只有语言才是熔铸开启民族智能特性的钥匙;如果希望“溯源而上”并“返回真正的故乡”,那么,只有语言才能成为搭载乘客的扬帆起锚的航船。
这就是说,只有恢复母语,才是重建民族意识的基础,才是找回民族自尊的途径。也只有这样,今天的满人才能从精神上进行延续。而这种思维上的转换,绝不是学几个单词或几组对话就能实现的。
至于“问旗籍”、“问哈喇”、“问牛录”,等等,并不在满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那只是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句式。清朝不在了,八旗没有了,牛录消失了,再说这些话不和时宜,所以只占用了很少的篇幅。
满语的精髓在于其严谨的语法,在于它可以准确地表达任何事物,在于它本身存在的逻辑构成。如果说汉语是一种模糊的语言,那么满语就是一种清晰的语言;如果说欧洲语言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那么满语与之相比丝毫不逊色;如果说成熟的语言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规律创造新的词汇,那么满语正是这种具备了生命力的成熟的语言。
不过,上了年纪的人很难改变形成已久的汉语思维,即便努力,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因此,应当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下一代身上,给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母语教学具备真正的满语思维,成为真正的满人。
满族的衰微现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就有根本的转变,几年是不够的,十几年可以打下基础,两代人或许才能出现奇迹。
把力量集中起来,四面出击的不行。把关键问题抓住,草率结论的不要。
在满族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只有它的语言贯穿于始终,承载着不同阶段的一切,同时也见证着一切,因为语言从来都是和思维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易变的,并且经常变化得面目全非。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民族,只有“语言”这个最显著的标志。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留什么发、行什么礼、叫什么名,等等,从来不是区别不同民族的根本标志,不能说这些毫无意义,但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清代的满族人很少有吃狗肉的,然而在金代时的女真人却是吃的,经常宰狗宴客。今天的满族人已经改变了生活上的习惯,辫子剪了,名字改了,服饰换了,礼节没了,狗肉也吃了,但这些都不重要。就像很多国家的民族一样,这些随着时代变化的风俗习惯的更改,并不会导致民族的消亡。
但母语的丢失则性质完全不同。现在很多满人逐渐清楚了母语的重要性,却仍然没有明白恢复母语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改变汉语思维——这是最终的目的。
因为,满语与满人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满人的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满语中可以识辨出满民族每一种状态……
这就是说,满民族所在的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它的宗教、社会建制、风俗习惯等等,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跟它脱离开来。然而有一样东西性质完全不同,是其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那就是它的语言——满语,因为满语是满民族生存所必须的“呼吸”,是它的灵魂之所在……
这就是说,如果存在着“一条隐蔽的河流”,那么,只有语言才适合于表述民族精神和民族特性最隐蔽的秘密;如果力图解释民族精神发展过程的依据,那么,只有语言才是熔铸开启民族智能特性的钥匙;如果希望“溯源而上”并“返回真正的故乡”,那么,只有语言才能成为搭载乘客的扬帆起锚的航船。
这就是说,只有恢复母语,才是重建民族意识的基础,才是找回民族自尊的途径。也只有这样,今天的满人才能从精神上进行延续。而这种思维上的转换,绝不是学几个单词或几组对话就能实现的。
至于“问旗籍”、“问哈喇”、“问牛录”,等等,并不在满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那只是特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句式。清朝不在了,八旗没有了,牛录消失了,再说这些话不和时宜,所以只占用了很少的篇幅。
满语的精髓在于其严谨的语法,在于它可以准确地表达任何事物,在于它本身存在的逻辑构成。如果说汉语是一种模糊的语言,那么满语就是一种清晰的语言;如果说欧洲语言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那么满语与之相比丝毫不逊色;如果说成熟的语言可以依据其自身的规律创造新的词汇,那么满语正是这种具备了生命力的成熟的语言。
不过,上了年纪的人很难改变形成已久的汉语思维,即便努力,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因此,应当把有限的力量投入到下一代身上,给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他们通过母语教学具备真正的满语思维,成为真正的满人。
满族的衰微现状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在几年之内就有根本的转变,几年是不够的,十几年可以打下基础,两代人或许才能出现奇迹。
把力量集中起来,四面出击的不行。把关键问题抓住,草率结论的不要。
- 上一篇:刘小萌:清代满人的姓与名
- 下一篇:刘小萌:清代满人的姓与名
相关文章
-
04-11徐洪:林化东到底是何许人也?
-
04-10难忘开放路上的“神龙车队”
-
04-09王尧:儿时听过的歌谣和童话
-
04-09抚顺早期产业工人的悲惨处境
-
04-09孙相适:被消失的詹泰格格
-
04-05我们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
04-04旧闻:荒地汽水受欢迎 道是无名胜有名
-
04-03广播电台,用声音陪伴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