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风俗

满族风俗

满族自古清明上坟不烧纸——插佛托

2015-04-02 11:27 抚顺七千年 孙相适 9296
满族自古以来有个非常优良的传统:清明节上坟祭祀祖先只插佛托,不烧纸。特别符合古代和今天的防火要求。


  首先说明一下,本文所说的满族指满族共同体之中前身是女真族的主体部分。今天户口本上填报的满族是民族共同体,包括祖先在清朝属于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八旗的成员。满洲八旗的主要成员前身是女真族,学术界称之为满洲族,抚顺民间称之为纯满族。本文所说的满族指纯满族。


  满族自古以来有个非常优良的传统:清明节上坟祭祀祖先只插佛托,不烧纸。特别符合古代和今天的防火要求。

 

新宾县永陵镇的佛托

  佛托是满语音,译成汉字有多种写法:佛托、佛头、佛朵、佛多、佛陀等,佛读第一声(不读第二声),托、头、朵、多、陀读轻声(不要重了)。轻声“头”的字音最符合原音,但写成“佛头”容易引起误解。


  佛托起源于何时?《北平风俗类征》载:金代女真清明时分“儿童插柳,祭扫坟茔”,“坟墓遍插佛多以祭。”金代女真族即有插佛托习俗,到现在至少有八、九百年历史。

 

  嘉庆朝官员西清所著《黑龙江外记》有:“满洲清明墓祭,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人有后意。”在清朝中前期,满族插佛托比较普遍。


  女真族是游猎民族,经常迁徙。笔者推想,他们为了给坟墓做个标记,插个棍子,上头拴个物件,形成了原始的插佛托习俗。

 

  这种习俗传延到后金时期,赋予了新的内涵。内涵一:满族人都知道“努尔哈赤脚心有七颗红痦子,李成梁准备将他押送北京领赏,李成梁小妾喜兰偷着将努尔哈赤放跑,自己上吊而死”的传说。努尔哈赤为了报答喜兰的救命之恩,封喜兰为佛托妈妈,民间百姓则在清明插佛托表达对喜兰的追念和敬意。因为喜兰上吊而死,所以佛托形状演变得很像悬空的人形,复杂而艳美。


  内涵二:佛托的纸束剪成钱串状,是摇钱树。汉族人过去清明上坟烧纸,是给逝去的亲人送钱,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里有钱花(我们不能回避当前有许多人尚存这种思想意识)。而佛托是摇钱树,虽然没烧纸,钱也是许多的。

 

该文章所属专题:孙相适专栏

作者简介

    孙相适,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人,1941年生,满族,母亲爱新觉罗氏溥字辈闺秀。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迁居抚顺,专心研究清前史、抚顺地方史和满族姓氏。曾任《清前史研究》刊物执行主编。2014年出版50万字专著《走进满族姓氏》。其散文、诗赋散见于抚顺报刊。

标签:佛托  满族风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