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广播电台,用声音陪伴我们成长(5)

2015-04-03 18:34 抚顺7000 王尧 4867
广播电台,用声音陪伴我们成长王尧有人说,六零后们是通过广播电台传来的声音,较早接触并享受到了中外文化艺术大餐的一代幸运儿,这话不无道理。七十年代初,我们就耳濡目染着现代京剧样板戏,看苏联、东欧、朝鲜和越南电影。我们也赶上了八十年代思想禁锢冰化雪消,文化艺术精品重见天日的春天。那时...

广播电台,用声音陪伴我们成长 图1


  现在您到地铁、汽车里,都会看到八零后、九零后捧着手机看小说,我们那时候“待遇”好得多,有人给我们读小说听——这就是广播电台播放的《小说联播节目》。有几位播音艺术家的作品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比如金乃千播讲的长篇小说《万山红遍》,声音极其饱满稳重,曹灿播讲的《李自成》,声音老练而内敛。那时候电台还常常播放孙敬修老先生的《宝葫芦的秘密》等童话故事,李世宏播讲的《西游记》,关山播讲的《林海雪原》,后来还有声音很带有故事性的王刚播讲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我个人更喜欢声音像银子一样圆润洋气,擅长演播外国长篇小说的张家声,他播讲的《牛虻》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如行云流水,书中的外国人名、地名被他叫起来就像喊“小王、老李”那样自如。

  李玲修的《友情》是歌颂友谊的绝唱,在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电台也经常播送著名播音艺术家方明先生这首诗的朗诵。每当听方明深情的朗诵着“你是严冬的炭火,你是酷暑的浓荫,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住的阳光”,听着“啊,友情,你在那里?我在寻找着你,我在呼唤着你”的慨叹,都令我激动不已。

  记得抚顺人民广播电台还播送过一个广播剧,名字忘了,好像是一个教书先生老儒生,在夜里回家的路上把教书所得的酬金扶助了一个穷人,因为老妻在家里翘首以待、等米下锅,不得已到人家的地里偷摘了几个地瓜,还告诫自己“为人不可太贪心”,为读书人“辱没斯文”惭愧不已。

  听国家大事,铭记播音艺术家的经典之作。

  那时凡有重要的新闻,几乎都是由我国第一代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担纲主播。我们这些四、五十岁的人是听着他们的声音长大的,他们的声音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是我们这代人无法割舍的时代记忆。第一次接触夏青的声音是1976年毛主席逝世时,爸爸妈妈热泪盈眶地听着收音机里播出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夏青那沉痛、庄严的声音就像在身边宣读一样,听了让你感到既哀痛不已但更有磅礴的力量传递过来。据说夏青先生一辈子播音没念错过一个字,这是何等深厚的功夫,多么敬业钻研的作风!抚顺人民广播电台还播送过《甲午风云》的电影剪辑录音,葛兰担任旁白,她的声音威严醇厚、感情强烈,有把听众带进电影、身临其境的魅力。

  如今随着媒体的发达,广播电台不再“一花独秀”了,但它的声音仍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回响着。拿咱们抚顺人民广播电台来说,新闻、交通、文学、戏曲等节目的策划依然精彩,记者、播音员们仍在“融入社会、贴近百姓、服务听众、关注热点”的路上奉献着,他们是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辛勤“配套”的忠实朋友,他们的声音响在出租车里,求医问药的病人的家里,响在关注抚顺发展的市民的耳边,传递着真善美的正能量,这些“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劳动者值得我们这些听众报以持久的尊敬。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广播电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