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来自吴川的月饼(2)
2015-04-20 13:48 抚顺7000 王尧
3459
来自吴川的月饼王尧 自2009年中秋节起,每年我都能收到一份来自广东吴川的礼物,那是吴川的特产——一块包装精美、重达数斤、宛如圆月、浓香四溢的月饼。每当收到这份月饼,都会接到它的主人打来的电话,电话里有个熟悉亲切的声音一如既往地响起,问候我父母的康健,祝我阖家幸福、美好团圆。这份...
晚餐的时候快到了。晚五点前,我们早早地在门外迎候着。十来个客商朋友如约到了,但刘大姐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朋友没有到,她不时打电话催促着,还不时站起身来往窗外瞭望。五点半左右,刘大姐在窗前惊喜地叫了一声:“林大哥到了!”就带着我们到楼下迎接这位姓林的朋友。我们来到了门前,我一眼看到从马路对过走过来一个中年人。大家落座后彼此介绍,我知道了这位朋友就是广东深圳的吴川商会秘书长林学斌先生,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林秘”。
这是一次难忘的初见!林大哥有五十多岁,身材清瘦而结实,中上等的个头,浓眉大眼,面貌和蔼忠厚,戴着高度近视镜,身着一身白色的西装,系着一条红色的领带,性格朴实而风趣。他是深圳吴川商会德高望重的创始人之一,是深圳特区在创建之初第一批来这里创业的人。他原来是一位文化艺术部门的公务人员,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极其深厚,文笔特别好,曾在深圳的媒体发表过很多文章,对粤剧也有很深的情结、很深的研究。他为吴川商会众多的会员企业协调解决了很多困难和问题,组织协调能力极强,在协会有着很高的威望。
林大哥解释了一下他之所以来晚,是一直在联系他的好朋友、深圳侨商会的廖起蜀副会长。不一会,廖会长忙完公务后也来到招待所跟我们见了面。在与林大哥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吴川是地灵人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的宝地,广东湛江最发达的一座县城,也是湛江思想文化最开放的地区,不仅是建筑之乡,而且在语言、民俗、观念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月饼之乡”的美誉。
改革开放初期,“吴川模式”与 “温州模式”并驾齐驱,以“北有温州,南有吴川”享誉全国。林大哥这位吴川商会的负责人,身上既带着吴川人勇于开拓的闯劲,又处处体现出古朴醇厚、热心助人的民风,他亲眼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曾见过到深圳视察的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电视台采访他谈到这段经历时,林大哥激动不已。
我也介绍了抚顺这座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城市,尽我所知地历数了她对中国工业的巨大历史贡献,也谈到了需要转型提升的现实和可供对外合作的资源深加工项目,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构成的雄厚的工业基础。在回忆我出身的母厂——抚顺挖掘机厂的历史,谈到应该立足自己今天的岗位,为昔日患难与共的职工和青年们承担道义、有所作为的时候,我不禁落了泪。林大哥也不禁潸然泪下,他激动地站起身来当众大声告诉我,从即日起他将暂时放下协会的工作,亲自陪同我走访吴川商会的重点会员企业,并且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客商朋友都要尽全力帮助抚顺、支持抚顺!侨商会德高望重的廖会长也慨然允诺,将帮助我们结识更多的侨商会的会员企业,寻找更多的机会。就这样,我结识了古道心肠、眼界开阔的廖会长等客商朋友,共同的道义感让我和林大哥这两位天南地北的朋友一见如故,共同的责任感让我们的泪流在了一起,心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此后的几天里,林大哥和廖会长,还有刘秀华大姐陪着我走访了深圳的二十余家企业、商协会,为我们搭起了接触客商的桥梁和纽带,先后组织三十多家企业参加了抚顺市在深圳召开的投资说明会。那几天,林大哥的手机一个劲在响,协会繁重的事务都需要他决定,但林大哥就靠电话指示,义无反顾地一直陪同我会见客商,帮助我们推介抚顺。
2该文章所属专题:王尧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龙凤旧事》之中学时代(续四)
- 下一篇:我市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的历程
相关文章
-
04-20王维俊:五拢酒下肚后,大醉三天
-
04-14王尧:怀念那片多姿多彩的土地
-
04-11徐洪:林化东到底是何许人也?
-
04-10难忘开放路上的“神龙车队”
-
04-09王尧:儿时听过的歌谣和童话
-
04-09抚顺早期产业工人的悲惨处境
-
04-09孙相适:被消失的詹泰格格
-
04-05我们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