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黄金肉又叫油塌肉片,用上好的新鲜猪肉制作而成,“黄金肉”是满族古老的宫廷风味名菜,曾被列为满族珍馐第一味,自清朝建立以后,每临大典盛会,酒席宴前,第一道菜,必须要首先上黄金肉。在《满族简史》、《竹叶亭杂记》中均有记载,是满清祭祀活动、宫廷大典中的名菜,故又称为“努尔哈赤黄金肉”。
相传,努尔哈赤在未发迹前的幼年时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辽宁抚顺地方,最初,他在女真部落首领家当一名伙计。当时,这位部落首领很讲究吃喝,每进膳需八菜一汤,金盘细烩,必不可少。有一次宴请宾客,他选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调的女仆司厨,由努尔哈赤做帮手。当女仆做完第七道菜时,突然晕倒。此时,外厅正等着叫上最后一道菜,帮手努尔哈赤见状,急中生智,忙将切好的里脊肉,裹上蛋黄液,入油锅迅速颠炒后装盘送上,首领尝后,觉得味道与往不同。特别好吃,宴毕问其故,侍者只好实情相告。首领甚悦,随又传来努尔哈赤问此菜何名?努尔哈赤为讨吉利,并答道:“叫黄金肉。”自此,努尔哈赤遂得提擢。
后来,努尔哈赤发迹为后金建立者,成了清朝第一个老祖宗,于是,每届大典,必令先上黄金肉,并当众讲述这段故事。此后,清朝各个皇帝便把黄金肉奉为至上珍馐,以示不忘祖上恩典与赏赐。继而,被传为佳话。
相比八大碗的名气,三套碗似乎就并不太被人们所了解,其实三套碗席是最具代表性的满族传统名宴,举世闻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整个席面由十款凉菜、三款大件、十二款熘炒、汤烩菜、六款面点,共计三十一种菜点组成。因席中主要菜点是用“杯碗”、“中碗”、“座碗”三套碗盛装而名为“三套碗”席。白肉血肠、阿玛尊肉、关东蒸鱼、小窝头等满族名菜点均包括在此席中。
风味美食“满族火锅”
在赫图阿拉故城里,我还有幸尝到了原汁原味的满族火锅。明亮的灯光下,黄铜火锅反射出暗红的光晕。外圈盆状的部分是加汤添料之处;“盆”的中间,圆锥状的连着上面烟囱的部分,是放置炭火的地方;上部为烟囱,中间有一片活动的、可自由抽拉的铁片,用来调节风力的大小。最早出现的满族火锅应该是锡制的内筒,外皮是黄铜或紫铜。据考证,在满族历史上出现过雀火锅、天上锅(飞禽锅)、地上锅(走兽锅)、水中锅(鲜鱼锅)、渍菜白肉火锅等。
炭火是早已燃着的,不一会儿,锅里的汤就沸腾起来。朋友把早已备好的锅底:冻蘑、元蘑、黄花菜、虾仁、粉条、冻豆腐等一古脑倒入锅中,将片薄后切成细丝的酸菜和切成薄片的五花肉、自制的已经煮熟的血肠均匀下锅,熟后即可蘸料食用。蘸料以麻酱、蒜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配制而成,味道鲜美,香而不腻。
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传统大沿火锅,即锅有沿。锅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肉片,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现流行的满族火锅,更具特色,即把白肉、血肠、酸菜、粉条做好后,把锅端上餐桌,桌案上有一自动开合的圆板,将其取下,坐上火锅,把燃着炭火的火盆放在锅下。另也有的人家备用宽沿大火锅,把火锅放在火盆上特制的支架上,每人一个酱碟,内放调料。就餐人盘膝而坐同食,别有一番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