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族火锅的起源,从时间上来划分基本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早在金代;第二种说法是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第三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时期。早在金代,满洲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狍肉片随切随煮随食。成吉思汗打入中原时,用头盔盛马肉涮着吃,这被视为是满族火锅的起源。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大家把猪、羊、牛肉等放在一口锅内烧煮。后来清军入关,便把这种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由于满族火锅吃起来味道很是鲜美,后经御膳房厨师加以山珍海味等煮制成御膳上品。到清代中叶,乾隆退位时想要办个盛宴,于是和珅便建议办千叟宴,乾隆说他爷爷退位时就办的千叟宴,但天气太冷老人们受不了。和珅便说,那就吃比较暖和的火锅。就这样,全国的老人们暖暖和和地吃了顿饭,回去都夸皇上圣明,吃满族火锅就在全国盛行起来。
满族火锅对原料的采用很是讲究,在肉类的选择上采用精选牛、羊肉肋条、牛、羊肉都是自行卷制的,经过排酸后,极大地改善了牛、羊肉的品质和口感。最具特色的是黑猪精肉,采用的是生长期12个月的黑猪,取其精肉用中药老汤浸泡,然后再蒸制而成,其口感肥而不腻,再配以各种不含农药、化肥的绿色蔬菜。汤料即锅中的底汤,采用传统老汤调制方法,并放入红枣、桂圆、枸杞子、山楂、人参、天麻、冬虫夏草、玉竹、麦冬、党参、当归等满族火锅配置的底料,经长时间熬制而成。蘸料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满族火锅的蘸料主要是采用天然的野山菌调制而成。
满族火锅利用天然滋补药材秘方配料,综合煮、炖、焖、煨的烹调方法制作,具有鲜、香、滑、软、嫩等特点,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滋补养颜的功效,肥而不腻、鲜而不懈、淡而不薄、口味醇厚。吃满族火锅,绝对少不了东北酸菜,火红的木炭上面放着铜火锅,滚烫的老汤里熬着自制的酸菜,时时散发着独特的香味,然后再蘸着秘制的酱料,围桌而食,真是人间美味。